為什麼六國仇恨秦朝卻能被漢朝統一三百多年?
查看全部 50 個回答
回答1
2024/02/02

ADVERTISEMENT

秦始皇吃下了六國,但是最終漢武帝才完成了消化。

秦始皇開啟了政治上的統一,漢武帝接過棒來,完成了文化上的統一,大一統就是鐫刻在中國人基因中的密碼。

秦始皇開啟了統一歷程,卻中斷了,漢武帝接過來,最終完成了。

前238年,嬴政開始親政,當時的中華大地地圖是這樣的。

ADVERTISEMENT

請大家記得這張地圖,圖中可以看出,秦國已經占據了華夏大地一半的土地。

此后的歷史人盡皆知,嬴政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而且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但是秦朝僅僅只有15年,天下又分崩離析。

ADVERTISEMENT

那麼,漢武帝開始親政的前135年,此時正好過去了103年,華夏大地又是什麼樣子呢?

戰國末期地圖和西漢初期地圖,大家仔細看這兩張地圖,發現驚人之處。

一個是嬴政還未統一前的戰國時代,秦國占據了華夏大地一半的領土,隨后秦朝先后滅亡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統一了天下,但只有15年時間。

ADVERTISEMENT

隨后,西漢建立,然而,秦始皇征服的百越之地又變成了南越、閩越等地。 為了安撫六國遺民,漢高祖不得不實行郡國并行制,後來殺死了有威脅的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代之為同姓王。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此時,西漢王朝已經建立了70年之久了,但是和戰國末期還是一樣的。

西漢直接管轄的郡縣=戰國末期的秦國。 西漢封國梁國=戰國末期的魏國。 西漢封國代國+趙國=戰國末期的趙國。 西漢封國燕國=戰國末期的燕國。 西漢封國濟南國+淄川國+膠西國+膠東國=戰國末期的齊國。 西漢封國楚國+吳國+淮南國+衡山國+長沙國=戰國末期的楚國。

大家發現什麼了沒有。

那就是,秦國名義上滅亡了戰國六國,但是戰國六國畢竟每一個都是有三四百年歷史的大國,楚國和齊國甚至七八百年了,這些國家會一夜之間滅亡嗎?

不會的。

所以,秦國吃掉了六國,但是并沒有消化掉六國。

我們可以發現,戰國六國,至少還有五國,到了西漢時代,依然延續著生命,那就是齊國、楚國、燕國、趙國和魏國。

只有秦國最終滅掉的韓國被消化掉了,變成了潁川郡,再也不是國了。

而且這和秦國滅亡的順序有關。

秦國先滅亡了韓國、趙國和魏國,所以這些地區就被消化了,韓國被徹底消化掉了,魏國被消化掉了東郡,趙國也被消化掉了上黨郡,只是殘余勢力到了大同,建立了代國,這個勢力後來依然存在。

秦國後來滅亡的楚國、燕國和齊國,則很難被消化掉,而且隨著秦始皇的去世,秦朝的滅亡,這些國家的實體生命延續到了西漢。

所以,除了燕國還保留外,西漢為了對付楚國和齊國,煞費苦心。

齊國被一分為四,分成了濟南國+淄川國+膠西國+膠東國。

楚國被一分為五,分成了楚國+吳國+淮南國+衡山國+長沙國。

這就說明,秦朝沒有來得及消化掉新征服的楚國、齊國和燕國土地,就匆匆結束了生命。

六國遺民的叛亂就是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的主要推動因素。

那麼,這些國家是何時消亡的呢?就是漢武帝時代。

到了文景之治時期,漢景帝時代,濟南國+淄川國+膠西國+膠東國+楚國+吳國+趙國,這七個國家還是聯合起來造反了,就是吳楚七國之亂。

雖然名義上是七個國家,但是我們知道,其實主要就是秦國新征服的齊國、楚國勢力,拉上了趙國的反叛。

最終名將周亞夫和梁王劉武扼守著梁國,也就是戰國魏國的大梁,抵御了七國之亂的攻擊。

所以說,這幾個國家未被消化掉,釀成了多次的大禍。

到了漢武帝時代,頒布了推恩令,最終封國越變越小,漸漸地就被消化了。

我們看《史記》,可以發現,漢文帝時期的大臣們,喜歡說自己的國籍,比如新垣平,就說自己是趙人。

除了政治改革,漢武帝最大的影響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開創了內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特別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政策,讓漢武帝成為很多人最為厭惡的帝王,今天我們看武俠小說,經常會提到戰國時期擁有巨子等嚴密組織的墨家,還有發明陰陽五行、神秘莫測的陰陽家,可是因為罷黜百家,這些都湮滅了,如果不是東漢末年道教復興進而帶動了道家復興,這些思想可能都將消失。

歷代,鉗制思想的事情是最為人厭惡的。漢武帝獨尊儒術的這項改革和秦始皇統一中國一樣,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2000年之久,堪稱影響最大的改革。

漢武帝這個家伙突然就這麼霸道,把所有的學說都給禁止了,只獨尊儒術,這是為什麼呢?畢竟說到儒學,大家沒有好印象,想到的都是腐儒,還有宋明理學,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什麼名教禮法,如此的不解風情,真是掃興。就是因為他,墨家湮沒了千年,一直到清朝才復興。

同時,大家還有疑問,為什麼儒家的學說都能被定為統治思想?

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

首先我們要知道,漢武帝獨尊的儒術并不等于儒家學說。

這里的儒術其實是西漢經學家董仲舒的學說,他是對于儒家學說的發展,舉個例子,如果說儒家學說等于基督教,那麼董仲舒的儒術等于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為什麼要獨尊儒術呢?

原來西漢自建國以來,由于連年戰爭經濟貧困,因此開國后的幾任皇帝都崇尚道家的無為而治,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漢文帝、漢景帝年間,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言戰爭,努力維持和平共處的局面,生怕就此消耗國家財力。因此百姓在和平安定的大環境下創造了大量的財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

漢武帝15歲即位,21歲親政,雄心勃勃

可是文景之治太偏重于文治了,有點類似于北宋宋仁宗時代,文治一流,武功遜色,而且黃老之說讓朝廷內外都彌漫著一股無為而治的氣氛,固然這種做法能與民休息,但是官員們也滋長了自由散漫的習氣,對于漢武帝這種想要干一番大事業的人來說,這種懶惰是堅決不能容忍的。

更何況,那個時候的漢朝還沒能統一秦朝的版圖,南方還有南越國,北方有匈奴占領的河套地區,漢武帝想要開疆拓土,重振秦始皇時代的雄風。

漢武帝初年的漢朝,南方有南越國,北方有匈奴,漢朝地盤狹小

漢武帝急于有大作為,首先要統一的就是思想,他的性格很符合亞歷山大看到煩人的戈爾迪烏姆之結時候的反映,什麼鳥東西,通通砍掉。

漢武帝把戰國的諸子百家全部禁止了,下令禁止所有學說,禁止學說的所有著作在民間流通,誰敢研究這個學說,那就坐牢。

可是,國家不能沒有思想,這個時候,儒生董仲舒及時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讓漢武帝非常滿意。

董仲舒的思想,有一個觀點,成功為漢武帝提供了思想支持。

那就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為什麼說這個儒術不是孔子的儒學,因為不管是《論語》還是《禮記》,都沒有提到過這個觀點,《孟子》甚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提倡人民至上。

結果董仲舒頂著儒家的帽子,卻學習了很多法家學說,提出了這個君權神授,所以儒術其實是「內儒外法」,結合了大量法家思想。

當時秦末農民大起義,一個農民陳勝居然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話流傳開去,自己的皇帝還做不做了。

董仲舒將君王執政的合法性從此上升到了一個不同維次空間的高度。

天人感應,就是為了渲染皇權的至高無上。

所以誕生了一個詞,天命,所謂的天命最高。

漢武帝告訴世人,我是帝王,我就是天選之子。你是農民,你老老實實地世代做農民吧,別癡心妄想。

所以此后,歷代王朝都采用這個辦法,渲染天命,帝王出生一定有異象。

我們看看史書上記載的帝王異象:

漢高祖劉邦,「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上。 已而有娠,遂產高祖。」(見我寫的劉邦一文)

梁武帝蕭衍,「皇妣張氏嘗夢抱日,已而有娠,遂產帝。帝生而有異光,狀貌殊特,日角龍顏,重岳虎顧,舌文八字,項有浮光,身映日無影,兩骻駢骨,項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帝為兒時,能蹈空而行。……所居室中,常若云氣,人或遇者,體輒肅然。」(見我寫的蕭衍一文)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母曰獻明賀皇后,初因遷徙,游于云澤。寢夢日出室內,寤而見光自牖屬天,欻然有感。……生帝于參合陂北,其夜復有光明。」

北齊神武帝高歡,「皇考樹生,性通率,不事家業。住居白道南,數有赤光紫氣之異。鄰人以為怪,勸徙居以避之。皇考……居之自若。……(歡)嘗乘驛過建興,云務書晦,雷聲隨之,半日乃絕,若有神應者。 ……又嘗夢履眾星而行,覺而內喜。」(見我寫的高歡一文)

隋文帝楊堅,「尼將高祖舍于別館,躬自撫養。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皇妣大駭,墜高祖于地。尼自外入見曰:「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見我寫的楊堅一文)

唐太宗李世民,「生……時有二龍戲于館門之外,三日而去。高祖之臨岐州,太宗時年四歲。有書生自言善相,謁高祖曰:‘公貴人也,且有貴子。’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見我寫的李世民一文)

后唐莊宗李存勖,「母曰貞簡皇后曹氏。妊時,曹后嘗夢神人,黑衣擁扇,夾侍左右。載誕之辰,紫氣出于窗戶。」

宋太祖趙匡胤,「母杜氏。 ……生于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

明太祖朱元璋,「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鄰里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

這些神奇的景象乍一看,還以為是銀河護衛隊來了,各個都是超人。

天人感應理論把血肉之軀的帝王神話成為超人

「天命」的提出,將社會頂層與底層之間的距離感不斷拉開,讓底層失去念想,放棄抵抗,方便統治。這一套君權神授的理論,足足的用了兩千年,一直到1912年。

既然皇帝都是神仙了,天人感應了,那麼自然君王的權利是神仙授予的。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劃時代的,在歐洲,羅馬帝國崩潰后,基督教的勢力占據了統治地位,中世紀的歐洲,君主的權利都是教皇給的,國王必須得到教皇的加冕才能成為皇帝,一直到拿破侖稱帝都是如此。教皇喜歡你,就給你,不喜歡你,你就下台,神權凌駕于皇權之上。

中世紀,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亨利四世宣布抵制天主教的改革,于是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發布敕令,廢黜德皇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德國國內諸侯立馬開始造反,說如果皇帝不能得到教皇的救贖,他們就不承認這個皇帝。

于是,1077年1月,風雪交加中,亨利四世親自去卡諾莎城堡求情賠罪,但教皇卻緊閉城堡大門,遲遲不讓亨利進入。整整等了三天三夜才接見他,亨利四世跪下求情懺悔,教皇才原諒他,這就是中世紀著名的卡諾莎之恥。

這種情況在歐洲可以,在中國可能嗎?沒有神權能夠超過皇權,什麼張天師之類的教主,皇帝踩死他就像踩死一只螞蟻一樣。

這就是來源于漢武帝的君權神授,所以中國的皇帝很幸福。

漢武帝要求絕對的皇權

董仲舒提出的第二個重要觀點就是「大一統」。

董仲舒說,董仲舒說:孔子修《春秋》,把一統當作首要的大事,因為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義。學士們各持異說,朝廷無法一統,法制屢變,臣民不知所從。將不屬于《六經》、不合于孔子的學說,一概廢絕不用,專用儒術。此后大一統學說成為整個中國思想的唯一正統,分裂思想人人喊打。

雖然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也在制度上進行了統一,但是人們的思想還沒有最終統一,秦末農民起義,六國后代又復興了。

所以,漢武帝一定要改革,渲染大一統的重要性,國家的強盛在于統一,國家的衰落在于分裂。

不過中國歷史上確實如此,強漢盛唐,確實統一的時候強大。十六國、五代十國,確實分裂的時候弱小。

從此,中國人就形成了必須要統一的心態。「國家統一」,自此成為了整個中華民族團結鞏固的紐帶,烙印入了這片土地每一個人的基因中。

? 一個沒有認同感的國家是非常難凝聚的,比如說印度,一直以來都是松散的國家形式,是英國殖民的英屬印度才把它第一次聚到一起。就是因為印度歷史上沒有形成思想上的統一,所以印度歷史上要維系自己政治上的統一是非常困難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四分五裂的。

此外,董仲舒還提出了三綱五常,這些大多是整理的儒家學說,但是君為臣綱這一點也讓君主的皇權進一步被神話。而獨尊儒術后,儒學的地位進一步被提升,經過兩漢的經學、魏晉的玄學,唐代的儒學復興,再到宋明的理學,儒學的發展一直從未間斷,貫穿整個封建社會始終。

總的來說,漢武帝的此項政策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果說政治和制度上的統一源自秦始皇,那麼思想和意識上的統一來自于漢武帝,所以從魏晉時期,便秦皇漢武并列了,盡管很多時候是不好的稱呼。到了南北朝時代,稱呼中原人便成了「漢人」,漢武帝的國號成為了民族的名字。

所以,大一統就是鐫刻在中國文化基因中的密碼!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2/02
因為劉邦懂人性,嬴政不懂人性。劉邦知道六國子弟仇恨秦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假如你在西漢初年問要不要恢復六國,估計西漢的六國子弟遺老遺少都一臉懵逼。「恢復楚國?」「恢復齊國」。「你開什麼玩笑,楚國和齊國一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2/02
順漢之「六國」已非恨秦之「六國」矣。劉邦擊敗項羽時的天下局勢,表面上韓趙魏燕齊戰國諸雄紛紛復活,實際上看看各國君主便知根底。韓王信,故韓襄王庶子,一度跟隨劉邦入漢中。趙王張耳,本是魏國人,游俠出身,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4/02/02
之前回答過一個秦國為何亡國的問題,那麼今天就順著回答一下漢朝為什麼能夠成功。先說結論:在統一之初,秦國與關東諸侯在制度、風俗方面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然而為了整齊風俗,秦國激進的將秦法推向關東,最終引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2/02
先一句話回答:因為,在秦和西漢中間,出了個項羽的『制度復辟』,讓天下人知道,『六國分封制度』再也回不去了。簡述如下1、六國恨秦。秦的制度,對于山東六國,太新了,接受不了。就好像你上班,來了一個新領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4/02/02
太長不看版:所謂「六國仇恨秦朝」不能一概而論。從秦末戰爭的形勢來看:楚籍士人對摧毀秦廷的意志最為強烈;魏籍士人對摧毀秦廷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2/02
人的大腦是存在惰性的,很多東西不喜歡多想,只有撞個頭破血流了才明白需要變化了。秦的統一,老百姓并不支持,覺得大家一直分鍋吃,為什麼要統一?其實他們也忘了祖上的鍋也不是一直這麼分的。所以天下大亂后六國貴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4/02/02
漢朝的第一第二第三……這些姓氏,是劉邦把關東田家抓去關中的順序~第一批抓去關中的姓第一,第二批姓第二~同樣楚國的屈景昭三家也全部抓去關中~還有其他貴族……六國貴族:尼瑪的是我不想造反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4/02/02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六國遺族很多都死在戰火之中,當然就沒有像反對秦朝那樣那麼激烈。再加上秦末漢初那段時間的慘烈戰爭,導致很多人渴望和平,反對戰爭。而且,整個國家都千瘡百孔了,外面還有匈奴的威脅,再打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4/02/02
很簡單因為啊一 秦始皇并沒有吸納關東士人進咸陽秦始皇一共就開出三十六個博士位子拿出來給關東士人,本來大家給六國王公貴族當門客吃飯的路子也被秦始皇弄掉了。能不仇恨嗎?二 漢朝有關東諸侯王給關東作利益代表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4/02/02
六國不是順漢,只是反秦而已。就秦那種搞法,搞的人人都沒活路,那還不反他娘的就出鬼了。至于順漢?沒有的事。只是在漢朝,部分民眾至少有口飯吃(還有部分也是沒的吃的),再加上反抗不的罷了。就這,漢也是實行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4/02/02
其實,我覺得原因簡單說來,就兩個,一個就是對權力和資源的壟斷;第二個就是六國王室和貴族的局限性。首先說第一個,對權力和資源的壟斷。秦末時,東方六國舊貴族也好,陳勝吳廣劉邦等底層也罷,相對秦朝中央政府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4/02/02
我看了幾個回答,不少涉及到秦朝的苛政,暴政等等距今唯一可以證明秦朝百姓法律的云夢秦簡,足以表明秦的法律先進,嚴謹。所謂苛政,暴政根本無從談起。也許有人說史記和一系列的后世記載等等。在漢初,有兩種思潮主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4/02/02
你這個問題拆開一下就是兩個問題,而且是兩個大問題。其一、秦國為何而亡;其二,漢朝為何長久。關于第一個問題我可以給你提供以下幾個方向給你思考,我個人認為秦亡與六國復仇主義關系不大,頂多就是借勢而起罷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4/02/02
漢高祖劉邦對秦朝制度進行了調和。最主要的是重新進行了分封,讓六國都復國了,當然都姓劉了。起碼表面上六國復辟了,大家就認為大漢就是周天子,世界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軌道上。所以,大家都服氣了,順心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4/02/02
-項羽幫漢高祖殺光了所有的二五仔和舊貴族。-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4/02/02
秦始皇把他們打的太慘了,搞得也太狠了。幾乎把他們的利益剝奪殆盡。然后,出現了劉邦對他們妥協了很多,他們也沒把握打死劉邦。劉邦又給他們恢復了一部分的好處和利益,這不是挺好的,可以繼續享受富貴,還不用打劉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4/02/02
秦末的六國和戰國時期的東周六國是兩碼事。另外,劉邦布衣出身,沒有戰國時期貴族集團的恩怨糾葛,加上秦始皇已經把戰國時期的舊貴族集團(真正由周天子冊封過的貴族,不是秦末那些)肉身消滅了不少,從意識形態來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4/02/02
六國故地到了漢朝已經是不得不順漢了。歷史的發展,不是既定的程序邏輯,而是是人類社群的無奈選擇。和動物進化過程一樣,都是建立在偶然,機率,選擇和方向之上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4/02/02
逼乎的慣例難道不是先問是不是,再問有沒有?你說六國恨秦,我但要問你,是六國的貴族,士大夫,讀書人恨秦,還是說普通百姓也恨秦?在我看來,普通百姓仇恨大秦的理由不是很充足啊,在哪個王族治下,不一樣是當牛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4/02/02
從「秦滅六國」到「漢一統」,其實就是一個貴族(秦王)帶著一群庶民消滅了其他貴族,然后僅剩的這個貴族(秦王)被庶民推翻了,最后由庶民(劉邦)取得了勝利。貴族(秦王)不把庶民當人看;但是庶民(劉邦)把庶民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