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初歸漢軍時,擔任的是接待賓客的小官,應該連向劉邦和蕭何「夸夸其談「的機會都沒有。
後來犯法當斬,同行十三人都被砍了,輪到他的時候他大喊一聲:「漢王想要一統天下,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呢?」
恰好夏侯嬰路過,認為韓信相貌堂堂,講話又不同凡響,就把他放了。
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首先必須承認,韓信的高大身材、堂堂儀表在危急關頭給他賺足了印象分,古人是很看重這個的。
但是這還不足以讓夏侯嬰動容,關鍵還在于韓信講的那句話「上不欲就天下乎?」
人之將死,為了活命胡言亂語是很正常的,但韓信顯然不是胡說八道,而是把話說到點子上了。
當時的情況是,項羽防范劉邦,將他封到巴蜀偏僻之地。而劉邦為了消除項羽的猜忌,亦將入蜀的棧道燒毀,顯示自己再無東進之心。
這種姿態不僅騙過了項羽,也騙過了漢軍的中下層將領和士兵,于是思念家鄉的將士們紛紛逃亡。
而韓信,作為漢軍中一個底層小官,居然能猜到漢王依然有爭雄天下之心,這才能讓夏侯嬰覺得此人不凡,將他救下。
夏侯嬰與韓信交談后非常欣賞他,向劉邦匯報了這件事,但是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大約是看在夏侯嬰的面子上,讓韓信做了一個治粟都尉。
這里有個問題,為什麼韓信能讓夏侯嬰「大悅」,卻不能讓劉邦欣賞呢?劉邦識人之能,難道還不如夏侯嬰?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尊卑意識深入人心,一個普通人對上位者能夠毫不畏懼甚至與其相談甚歡,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光憑這種膽色和口才,就已經勝過絕大部分半輩子都在地里刨食、沒有出過遠門長過見識,看見鄉三老就要雙腿打顫的老實農民了——這才是當時大部分底層人的真實寫照。
況且相信韓信對夏侯嬰講的話,雖然史無明載,肯定還是有些干貨的,夏侯嬰向劉邦匯報時也肯定會轉述韓信的話。
為什麼劉邦不吃這一套呢?
因為劉邦自己就是個身無分文就敢上門蹭飯還把牛逼吹破天的人——說兩句天下大勢就想讓我老劉重用你,沒門!
好在陰差陽錯,韓信做了治粟都尉,而蕭何主管后勤,自然要與他打交道。
《史記》上說蕭何幾次和韓信談話,就認定他是奇才。但我們可以推測,韓信在工作中的表現必然也得到了蕭何的肯定——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