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半路截殺上任官差后冒名頂替,可行性有多大?
查看全部 44 個回答
回答1
2024/01/30

ADVERTISEMENT

實名反對 @觀止 先生的答案,。在明清時代,即使是短期,都很難做到了。對事不對人, @觀止 兄的分析其實挺精彩,就是對官場和組織原則,好像有點誤解。我們下面探討一下。從古代的通訊條件和交通條件下,確實很難分辨,一個帶著一封委任狀的外來人,到底是不是委任狀上說的人。所以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可以殺人滅口,冒名頂替的。《盜官記》(《讓子彈飛》的原著小說),還有傳統相聲《蜂麻燕雀》里的故事,就是這樣的情節。看起來邏輯也很嚴密。但是,這些故事都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一個大問題——委任狀是怎麼來的,或者說,誰當這個官,是怎麼任命的。這才是一切的根本。從頭說。中國的帝國制度的一個發育方向,就是官僚體系的不斷擴大,和同時權利的不斷集中。

ADVERTISEMENT

這兩者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因為權利要集中于最高統治者,所以在需要不斷增加官吏,去管理或監察下一層的官吏,一層一層累加下來,管老百姓和具體事物的官其實沒多幾個,管著官的官缺越來越多。從秦漢到明清,真正的「牧民之官」隨著人口而增長,但卻遠不及整個官僚隊伍的擴大,多出來的,就是一層一層管著「牧民之官」的上憲衙門。那麼,官員是怎麼被任命的呢?隋唐以后,當然要通過科舉,尤其到了明代,幾乎是唯一的選拔制度。那麼中了進士或舉人,是不是就可以上任當官了?美得你,怎麼可能。首先,作為一個新科進士,你之前就做了一件成功的事情——讀書,那你怎麼就能管理好一個縣,乃至于一個府呢?總要培訓一下吧。于是成績好的,被上級重點培養的,就去當了庶吉士,差一點的,也能成為翰林。

ADVERTISEMENT

這時候你也就是個「實習生」或者「預備干部」,雖然有官品,進入了官僚隊伍,但是沒有任何權力。要在實習中,被上級觀察、培養、鍛煉,到了合適的時機,才能外放或者任職中央的實缺。那麼是不是一心好好工作,努力表現,認真學習,就一定可以走馬上任了?也不行,官場哪有那麼好混的。國家建立早期,百廢待興,人才儲備不足,可能空缺多,機會也就多。到了王朝穩定下來,科舉進入正軌,官僚隊伍充實,人才儲備充足了,人員流動也就慢了下來,缺額越來越少,候補的預備干部卻越來越多。你說,在這個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憑什麼你走馬上任,而不是我呢?這就要看大家各自的活動能力了。在《官場現形記》中,有大量的描寫,都是關于在京或在省待選候補的官員,如何討好上司,拉攏同僚,爭取機會,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搶到任職資格的故事。

ADVERTISEMENT

很多候補官員,在京城或省城一等就是幾年,絕少有空降干部能夠插進來的。這期間,別說同省同級的官僚不認識你,恐怕見你多到煩你都有可能了,因為你要想任實缺,靠得就是人際交往,討好上級嘛。回到正題,那麼在這種人事制度下,冒名頂替的「盜官」還有可能嗎?幾乎不可能。第一,委任狀雖然是京城的吏部頒發的,但基本上是要通過上級保舉這道手續,也就說,一個所謂「新任官員」,其實早就和所有上級和同僚熟得不能再熟了。你一個生面孔從千里之外跑來,你憑什麼上任?第二,如果是跨省調任,你也不可能一股腦跑到縣里上任,第一道手續就是到省里報到,這可不是走個形式,省里真的要再考察一遍,給京城的吏部要有報告的。要知道,委任狀可不是一張紙,還要有履歷等附加材料的。 如果有問題,或者是省里覺得你太好了,臨時把你留在省里負責一點其他業務,你也走不掉的。第三,你泡在京城省城跑官的時候,一大票和你一樣的預備干部也在做同樣的事。等你上任的時候,難免會有一兩個當年的「跑友」會和你成為同一個地區的同僚,你總不能說一個都不認識吧?和你帶來的履歷材料也對不上啊。第四,雖然在古代,百姓們可能一輩子連自己的村子都沒出過,但是,衙門里的「吏員」可不是。起碼和上級政府的通信聯絡,押解稅款,物資運輸,總要跑幾趟吧。這些家伙難道不會留心,哪位候補的老爺可能來自己這里上任,不要趁機巴結一下嗎?而且吏不是經科舉產生的,往往是世襲的地頭蛇,他們的利益在于本地。如果真有一個家伙,拿著委任狀來了,竭澤而漁,橫征暴斂,把吏員們的財源一次挖干了,他們會坐視不理?一定找麻煩的。 別小看了這些家伙,如果他們不合作,一個外來者憑借一顆大印是什麼也搞不定的。第五,還有那麼多眼巴巴等著上任的預備干部,他們天天在找機會。不明不白的來了個外人到縣里就任,從善意的角度說,他們要找機會交個朋友,交流感情;從惡意的角度說,也要找找毛病,看能不能把你弄下去,就算自己不能直接頂替,也是一個官場的經驗加成,說不定以后有用。當然,對于在任的官員,也可能有以上心態,只是他們沒那麼多精力去盯著你而已了。我們以《讓子彈飛》里為例,看看張牧之能不能到任并坐穩這個縣長(這里以清代的官場做背景)。第一關,他帶著湯師爺進城就很困難。接信任縣長進城的,必定是縣里吏員,比如縣丞。這幫家伙在縣長到任之前,肯定往省里跑了好多趟打聽消息了,新縣長的背景他們早就知道的七七八八了。 來的人就算相貌不好辨認(沒照片),但是通過言談話語,一個土匪和一個官場老滑頭,還是很容易分辨出來的吧。 第二關,他也很難躲過省里的檢查。前面說了,有很多在省里還在候補的官員,他們跑官也不能閑著,會爭取一些臨時性職務,多以「XX委員」為名,有些甚至權力很大(就是不穩,隨時可以被拿掉,臨時職務嘛)。省里有些和縣里的公務往來,上級領導抽不開身,也懶得動,但是他們很大可能會親自前往。這時候,他發現這個「馬邦德」和他認識的完全不是一個人,你說張牧之怎麼解釋呢。 第三關,他也和上級的公文往來交代不了,太容易露餡。雖然上級官員下基層來,和張牧之面對面的機會不多,但是畢竟有大量的公文往來,這也是官僚機構運轉的基本方式。 那麼,一個半路截胡的「縣長」,怎麼能和之前在省城報到時,所交代的事情不出紕漏的對得上呢。何況,官場上還有很多私下的文字往來,筆跡對不上,你可以說都是師爺寫的(對于文人士大夫來說,這已經很可疑了),但是兩人私下的約定,稱呼,對話的細節,你到哪里知道?你的師爺難道就是「馬邦德」本人?就算是,他這時候會幫你圓謊? 所以在明清時代,想要冒名頂替就任哪怕一個縣長,都是難度極大的。除非這家伙干掉一個性格孤僻,無親無故的新科進士。然后苦苦的熬資格,搞關系,行賄上級,還要不失時機地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還要不討別人的嫉妒,再等一個難得的機會,還要排除各種掣肘……九筒大哥,要是這麼才能當一個跪著掙錢的縣長,咱回山里算了

這里要說一個外延。傳統的評書戲曲中,常有一個情節,就是落魄公子或者窮書生一朝金榜題名,立刻就當上了大官,然后救出了之前認識的什麼人(女人居多,比如《玉堂春》),或者幫助好人平反冤獄。這種情節其實非常扯,是一種「故事會」級別的爽文。但是,我們也要注意,這些作者畢竟是那個年代的人,也覺得太扯了不好交代,于是打了一些「合理化」補丁。那就是這些一步登天的新貴,大部分都是「八府巡按」這種官。為什麼呢?因為在最初設立的時候,巡撫和巡按都是巡回的監察官員,巡撫主要監察施政,巡按主要監察司法,當然也就有點司法救助的意思了。這樣的官員,就是中央派出來找地方麻煩的,當然和本地的瓜葛越少越好,而且品級都很低,不僅中央的政治風險小,也更容易調動監察官員的積極性。 這種情況下,說一個當官沒幾天的愣頭青,能夠任職「八府巡按」,倒也對付的過去。說的夸張一點,真的換一個人冒名頂替,可能性似乎還大一點。至于到了北洋中后期了,連各省都是由拳頭大的軍閥頭子說了算了,下面也就亂了。縣長固然還是要有選拔和任命程序的。但是真的如張麻子那樣,有一只隊伍,還能搞定(其實是搞死)地頭蛇,那不如直接投靠一個軍閥,然后搶一個縣長算了,還冒名頂替那麼麻煩干什麼呢?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1/30
這事兒理論上來說,短期冒充能成。老舍的父親當年在紫禁城當禁軍,出入皇宮就靠一張寫著"面黃無須"的腰牌,皇上身邊都這樣,地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1/30
現代社會,都有逃犯冒充官員的例子。甘肅人劉和平,一個詐騙犯,蹲了兩年監獄。出來后,冒充中央部委官員,當了柳州市委副書記。干的成績也很好。最后是中央領導來柳州視察工作,當地官場特別介紹劉和平的時候,才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4/01/30
理論上是有可能的,但僅僅是理論上的可能。殺官差當老爺,這種故事在我國的相聲評書里層出不窮,但是大多數都是人民群眾的一種美好幻想。實際上,真要是這麼干,可能性也許有,但是結局一定是悲劇的。要滿足幾個條件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1/30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4/01/30
謝邀可能性不大。清代來講,吏部抽簽之后,要到各省等著分發。到省會慢慢等缺,誰是誰,督撫藩臬誰是誰都記得了。清朝地方官經常要到省里辦公,如果冒名的,一下就能看出來。有錢的捐指定分發,而且還有門路,到省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1/30
清朝有個山匪還真辦到了,拿著被他劫殺的官員的印信,愣是跑到安徽當了半年知府。1664年(康熙三年),兩榜進士郭世純接到吏部命令,命他即刻啟程前往安徽池州就任知府一職。郭世純,號昆池,原本是湖南石門縣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4/01/30
你是一個強盜,有夢想的強盜。你想通過殺死一個官員,拿他的官憑去當官。首先,你得能殺得到官員。雖然天下府縣甚多,但你能搶劫的只有周邊的縣,還有這個方向上赴任的官員,古代中國視行政區劃的不同,大概有150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4/01/30
你他麼一個師爺敢冒充縣長?沒人認識縣長長什麼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4/01/30
補兩張圖————————————————————————你帶著老婆,出了城,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4/01/30
如果在清末,在離京城較遠、治安混亂的地區,可行性有,但是不高。我看記述太平天國的書里,有一本講起當時的廣東現狀,治安混亂、匪徒橫行,其中舉了個例子:有匪徒殺了來赴任的縣令,自己偽裝為受害者,大模大樣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4/01/30
特別低文化。古代一般人根本不認字,就別說匪徒了,真認字的,也在城里做事。中舉的人不是秀才,放在今天相當于top2本科畢業,上級問幾句話你就露餡了,別的不說,對個對子吧,背本書吧。事實。你中舉了?第幾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4/01/30
非常低。古時候的親緣關系和地緣關系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個官員,不管他出身如何,他都有一個大家族。他的兄弟姐妹,叔叔伯伯,姑姑舅舅,堂兄弟,表兄弟,侄子,外甥,堂侄等的數量是相當多的,古代結婚早,還要加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4/01/30
自宋代起就有了專門設計花押簽名的簽名館,凡考中進士的人都要到京城的簽名館買簽名,俗稱「買花押」。然后,閉門練習幾天后把練好的花押交到吏部備案,換回官印。此后,無論這個人到哪里做官,在其呈送給朝廷的文件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4/01/30
劫殺到官員的可能性剛剛已經有人分析過了,我再補充一點:古代人識字率不高,山大王識字的可能性更小,就算運氣好真的劫殺到了官員,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就算看到印鑒知道那是個官,可能也不知道是哪的官,干啥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4/01/30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殺官后冒名頂替的案例,但具體是在筆記故事里看到的還是野史里看到的已經記不清了,在這里就當個故事看吧。說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4/01/30
可行性幾乎為零。首先第一個,你要能知道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準備做什麼官,別人有沒有帶扈從等等。古代官員上任,無非兩種情況讓外界知曉,吏部公文或是明發諭旨。你既然要冒名頂替,你顯然不是官員。那麼吏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4/01/30
相當低,為了防止冒名頂替的情況(不一定是被截殺),當一個官員上任的時候他就會有份檔案,記錄了他的姓名籍貫,和體貌特征。你覺得你能那麼湊巧找一個和體貌特征描寫高度相似的麼?就算你找到了,古代是異地為官,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4/01/30
反正柳州有過假冒的副市長柳州還有什麼副市長練車撞死副市長市長跳江之類的事情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4/01/30
古代的關系網,超乎你的想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雞犬」來了,你怎麼弄?貌似明朝就有那麼一個人,其他都辦的妥妥的了,就死在「雞犬」身上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4/01/30
什麼傻子會考慮劫殺狀元?狀元搞不好直接給個翰林院的差事,就不離開京城了,這都走馬游過街的人,全京城還能認錯了?發榜前冒充?不可能,大家來京城考試,能有狀元大才的幾個學子,大家都認識,還經過考場,考官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