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漢人反抗滿清暴政是極度激烈的。滿清不到三百年,起義一千四百多次。其中比較有名的,包括白蓮教大起義,天理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義和團起義等。成規模起義隨便拿一個出來,在其他朝代都是滅國的。
第二,為什麼這麼多起義,卻要等武昌起義才能成功呢?因為漢人地主階層的強大,和滿人對漢族地主態度的改變。
三藩之亂八旗軍就沒有戰斗力了,主要靠著綠營漢軍打贏的。即便趁著準部(準格爾汗國)內亂,結果清廷重用八旗軍,硬是打了一百年。
白蓮教起義,綠營也不堪戰了,清廷放開了地方團練權給漢人。
之后的太平天國,捻軍,義和團都是漢族團練武裝鎮壓的。
即便武昌起義后,北伐軍受挫,和袁世凱達成了協議,這才終結清朝。袁的北洋軍又有幾個不是漢人的?
第三,我等屁民眼中,充滿了正義和邪惡。而權貴眼中,全是利益。百姓是有思想的人好統治,還是吃不飽飯的奴隸好統治?所以漢族權貴階層之所以不遺余力的維系滿清統治,既有歷史局限性,又源自利益驅動。
旗人在清,就是一個階級族群,由女真人,蒙古人,漢人,朝鮮人等等不同民族的統治階層組成。官方文獻中,都是旗、漢之別,女真人未必是旗人,漢人蒙古人朝鮮人也能抬旗。這本身就具有強烈的階級屬性!
對于韃清的批判,恰恰就是對階級矛盾的批判。韃清兩百多年統治階層的惡,在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那些懷念韃清的,莫不是在懷念(幻想)把屁民做豬狗,自己做人上人的時光。當一個一個史實擺在面前,就拿出了要維護民族團結的幌子。可問題在于,滿清不等于滿族,滿族也不等于滿遺!只有滿遺,硬是把滿清和滿族強行等價,混淆視聽,因為他們總是以為自己真的有通天王八紋。
那些滿遺最喜歡說的韃清的好,我估計9成9說出口的滿遺都沒搞清楚是怎麼回事!
「官紳一體納糧當差」:這事就是劉文靜在河南搞出來實驗了幾年的,最終怨聲載道,弘歷直接給廢了。這也能被清吹拿來說,也是醉了。
「攤丁入畝」:首先要弄明白兩稅制的歷史沿革,明白徭役,丁稅,地稅三者的區別麼差異。攤丁入畝本身不是不收人頭稅,而是把人頭稅攤入地稅。而重頭徭役已經在一條鞭時就貨幣化征收了。攤丁入畝的好處就是將稅額量化,保證上級政府財政收入,對屁民來說,并不會減少負擔,反而因為官員攤派的其他苛捐雜稅而舉步為艱。事實上,從雍正到嘉慶,地丁稅,也就是攤入地稅的人口稅是大量增加的。
「永不加賦」:清代稅賦很重,重到什麼程度呢,造成明朝滅亡的加征的三餉在清朝是算正稅。
別的不說,征遼餉是要自己打自己麼?所以順治時期有人建議取消,結果沒兩天,財政就背不住又給恢復了。這個導致明朝滅亡的口子到什麼時候才開始改變的呢?大陸是從1956年開始到中央取消農業稅比徹底取消,台灣1985年開始才逐漸取消。丈量土地,攤丁入畝,三餉常態等等操作完了以后,清廷把自己要的劃拉一圈告訴大家我只要這麼多,永遠不多要,你們覺得永不加賦是給其他地主們說的還是給屁民說的呢?
我認為原來這句話沒有問題啊,滿遺是一個貶義詞,特指沒有剪掉辮子的遺老遺少,居然還有人對號入座,舉報這麼一句話難道不是文化水平低的表現麼?難不成在x乎滿遺這詞還能成為中性詞甚至褒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