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六國仇恨秦朝卻能被漢朝統一三百多年?
查看全部 50 個回答
回答1
2024/02/02

ADVERTISEMENT

你這個問題拆開一下就是兩個問題,而且是兩個大問題。其一、秦國為何而亡;其二,漢朝為何長久。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可以給你提供以下幾個方向給你思考,我個人認為秦亡與六國復仇主義關系不大,頂多就是借勢而起罷了。比如說劉邦起義是為了復楚嗎?張良為何放棄了復韓計劃?

一、從秦法的角度:

關于秦亡的原因柳宗元有一句經典概括:「秦亡于政而非制」。秦法是相對靜態的,歸類為「制」。 可以說從商鞅到李斯,秦法的制定者都是很專業的法家人物,他們制定出來的法律雖然繁密,但是很少見到有荒唐的法條。從目前出土的各種法律條文來看,秦法在具體的實行操作上,邏輯是沒有問題。包括「失期當斬」這樣的法條其實是存疑的,因為目前并沒有看到秦法有出現過這樣不考慮任何實際情況變化而僵硬執行的法條。

ADVERTISEMENT

因此說「秦朝亡于嚴密秦法」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秦法的立法根源在于富國強兵,加強中央集權。法家的立法精神中對百姓是極端蔑視的,完全不考慮普通百姓的利益。這樣一來,就算秦法在執行層上邏輯沒有問題,但是與廣大百姓的利益相違背。一旦,秦庭高層在「依法行政」上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那百姓就會以各種方式來「違法」。在秦律中「違法」的懲罰極其嚴厲,這個時候社會運轉就趨于僵硬。法家思想下的「依法治國」其實是一個缺乏泄壓閥的軍國主義體制,當外部環境不適合軍事擴張時,國家機器內部的各種零件就缺了潤滑油。但是,已經建立起來的高度中央集權體制又在強迫這台機器運轉,最終這台機器自爆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看看《史記 陳涉世家》里的一段文字:(陳勝)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ADVERTISEMENT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里陳勝起義的直接原因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其實從目前所看到的秦法條文里,秦法對各種例外的規定是有明確說明的,在立法的過程中不可能出現這樣不考慮實際情況而強制執行的邏輯漏洞。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如果只有這樣的水平,那秦國不要談一統天下了,這種「一刀切」的水平估計自己都能把自己玩死在西部邊陲。 再來說說,陳勝、吳廣為何能夠通過「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這樣明顯不符合事實的法條來鼓動起義。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當時秦統一天下不久,山東六國的普通百姓對秦法的認識程度也不高(識字率也很低)。

ADVERTISEMENT

其二、另外,就算秦法在實際執行層面沒有邏輯問題的話,那也不能代表秦法就是合理的。因為這里的根源還是法家的立法精神,透過《商君書》,可以明確地看到法家人物極端蔑視百姓:「辱民、弱民、貧民。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這樣的立法精神,其實際上是在依法「害民、殘民」。 秦庭統治者高高在上,運用手中的法律條文不斷征發徭役、兵役,即便秦政府手段合法,但是目的不正義。他們肆意地暴民、虐民這才是天下反秦的根源。

二、從帝國行政角度:

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筑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按照秦朝的雷厲風行的行政風格,剛剛經歷戰亂的華夏大地并沒有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而是立即按照秦庭高層的意志,開始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廣大黔首并沒有享受到帝國一統之后的勝利果實,而是迅速轉入了堪比戰亂還慘的徭役、戍邊之中。

既然是講基礎設施建設,那麼就不得不考慮投資與回報。今天的我們不是為了建設而建設,是為了獲得基礎設施的收益而建設。秦朝的工程建設,遠遠超出了那個時代民力所能承受的極限,與此同時老百姓的收益少得可憐。 我們簡單地來看看他所主導的幾大工程建設: 一、修建秦始皇陵。這個工程除了對嬴政本人有收益之外,實在很難想象對秦朝的老百姓有什麼好處。 二、修建萬里長城。這個巨大的防御系統對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有一定的用處,但是效果不大。 從長遠的歷史來看,長城屢屢被草原騎兵輕松突破。真正能夠對草原勢力形成有效威懾的,只有中原政權保持強大的戍邊軍團,漢、唐、明莫不如此。一個相對靜態的防御工事,不可能對機動性極其強的騎兵軍團有很大防御作用。 更為關鍵的是,這樣的工程量要征發的徭役是個天文數字。當巨大大人口量被由南到北調動時,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人的環境適應問題、路途上以及徭役地的醫療保障問題、后勤補給問題、生產組織問題等等。

三、修建馳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高速公路網。這個高速公路網本身如果能被很好利用的話,那當然是十分有利于國家和百姓的。可惜這一套高速公路網是皇帝的專用道,一般老百姓或者商人根本沒權利走。修路有義務,使用起來沒權利。 悲哀!!! 簡單地總結一下:對于廣大黔首勞工而言,他們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勞累過度、埋骨他鄉。在他們心中這些建設應該都是王八蛋工程,心中默默地罵著嬴政這個獨夫民賊,也聚集著反秦的怒火。陳勝、吳廣也都是這個黔首勞工中的一員。

可以合理地想象一個畫面:吳老二是一個楚國人,當秦朝剛建立時他還是很開心的,起碼他認為再也不用長時間服兵役,去戰場送死了。但沒想到沒過多久,秦朝的皇帝老兒強迫他去北邊修長城,強迫他老爹去廣西戍邊,強迫他弟弟去南京挖秦淮河。他離開家的時候他兒子才兩歲,他老娘也臥病在床。他好想念他的家人,也開始懷念曾經楚國的生活了。他感嘆曾經楚國沒有那麼多徭役,沒有那麼多吃人的法律,更沒有以文害人的刀筆吏。 現在他一點都不愛秦朝,他也不想多說什麼了,于是他跟著已經起義的屯長去找項羽了!!!

一個民族錘鑿下來的石頭,大多數都用在了墳墓上,活埋了 它自己。至于金字塔,它們本身算不上什麼奇跡,奇跡在于成千上萬的人竟然可以如 此忍辱負重、虛擲他們的生命,為某個狂妄自大的笨蛋建造墳墓,這種笨蛋還不如在尼羅河里淹死。

亨利·大衛·梭羅

三、從改革可能性角度: 改革之源動力在于秦庭高層要認識到問題之所在,但是秦以法家思想為靈魂,以軍國主義為利劍,終至橫掃六國,天下歸一。 這一路的高歌猛進,同時也將非秦之治國思想踩在腳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讓秦庭高層有充足的理由認為秦之國策有問題?秦之大一統乃創世之舉,無先例可循更無經驗可借鑒。吾等后人是開了上帝視角才有「戰時「與」守成「之說。 帝國之政事猶如人之成長,秦帝國乃是我華夏帝國的幼年時期,幼年人犯錯不可避免。

目前網絡上有那麼一股討論,就是關于扶蘇繼位之后,秦帝國是否會進行改弦更張,從而避免秦亡。我的結論是就算扶蘇順位繼承,秦漢大致走勢不變,秦帝國依然會滅亡。理由如下:

第一,扶蘇是嬴政的長子,在一個以法家思想為核心的軍國主義國家里,其受教育的內容應該不會超出法家和軍國主義這兩個基本框架。也就是說,他當了皇帝之后,不會改變秦帝國治理天下的基本方針。 山東六國人民之所以會造反,這跟秦國的嚴刑峻法有很大關系。 第二,扶蘇成長的過程,也正是秦國不斷剪滅六國的時候。這個時候的秦國以法家思想為核心,以軍國主義為武器,在政治和軍事上不斷取得巨大成功。扶蘇和秦國高層完全沒有必要在一個經過實踐檢驗的治國方式上改弦更張,他們沒有任何可見的改革必要。換句話說,扶蘇上台后不可能去想改革的必要性。因為秦帝國建立本身,就標志著所有的對手和各種治國思想流派都是失敗者。秦帝國的滅亡就滅在軍國主義無法治理天下,一旦帝國停止擴張,帝國必然瓦解;也亡于法家思想本身具有極強的剛性上。

第三,我們今天之所以對扶蘇抱有一絲幻想,是因為太史公的《史記》對扶蘇零星式的記載,讓我們覺得他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其實我更傾向于這是太史公的一廂情愿罷了。首先扶蘇是長子,太史公以儒家所提倡的嫡長子繼承原則來做文章。其次,零星式地把扶蘇描繪成儒家思想的同情者,讓後來讀者有所幻想。最后,添油加醋的把焚書坑儒擴大化,然后凸顯扶蘇對嬴政的不滿。這些記載在我看來不足為信,我更傾向于太史公是在講故事,發感嘆。

再來聊聊第二個問題,漢為何且長久。

一、軍事角度:

楚漢之爭結束后,漢帝國將顯性的反對集團徹底消滅,在大漢帝國的版圖上沒有任何集團勢力能夠在軍事上與之抗衡。首先是在楚漢之爭中,通過軍事手段硬吃項羽,楚營勢力徹底消失。緊隨其后的是,劉邦使用司法迫害、軍事征伐等手段接連鏟除異性諸侯王。隱性的反叛集團在這輪大清洗中,基本被摧毀殆盡。 六國貴族在這個時期,根本入不了劉邦法眼,他們都談不上有什麼勢力。

二、治國思想角度:

漢帝國的統治者完完整整目睹了秦王朝的速興與速亡,這一幕歷史大劇給劉邦集團造成了極大的震撼。因此,漢帝國果斷采取了與秦帝國不同的治國思想。漢初以「黃老政治」為核心思想,提倡順民之情與之休息、寬刑簡政、輕徭薄賦。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漢朝統治者重用儒生,從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統一。總體而言,漢帝國的治國思想相較于秦帝國仍要柔和不少。

三、選官制度角度:

察舉征辟制是漢代的選拔官員制度。所謂察舉,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轄區內進行考察,發現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等名目,推薦給中央政府,經過一定的考核,任以相應的官職;所謂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長官直接進行征聘。 察舉和征辟,對于原先實行的世祿世卿制來講,是一大進步。漢帝國的這一波操作直接擴大了統治階級的范圍,讓基層與朝廷的聯系更加緊密,也讓朝廷對帝國基層控制得更為嚴密。

四、分封制角度:

漢帝國在統治者總結秦二世而亡原因中,他們認為到沒有王族拱衛的秦王朝到后期越發孤立從而導致了速亡。關于這一點的對錯歷來都爭議不斷,但是在經歷過七國之亂和淮南王謀反案之后,漢帝國統治者在處理同姓諸侯王時就顯得非常高明了。中央政府一方面設置種種措施限制諸侯王們的勢力坐大,同時又保證他們的存在。也就是說在消除掉同姓諸侯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后,盡可能的讓王室開枝散葉,從而讓皇室血脈不孤單。這一措施在防范外姓奪權的時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西漢末年王莽機關算盡,但是最終還是被諸劉翻盤。 東漢末年,劉備以皇叔身份成功號召有志之士為匡扶漢室而奮斗。

五、歷史優勢角度:

漢帝國是建立在秦帝國廢墟之上的,漢帝國已經不是一個幼兒了。他有前車之鑒,也能更加成熟地思考帝國該如何運行。從黃老之治到獨尊儒術,從輕徭薄賦到漢武帝的輪台罪己。這都體現了漢帝國能夠根據帝國的現實狀況隨時調整自己的國策,這就是成熟的表現。漢帝國之所以長久,歷史優勢是很重要的一環。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2/02
因為劉邦懂人性,嬴政不懂人性。劉邦知道六國子弟仇恨秦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假如你在西漢初年問要不要恢復六國,估計西漢的六國子弟遺老遺少都一臉懵逼。「恢復楚國?」「恢復齊國」。「你開什麼玩笑,楚國和齊國一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2/02
順漢之「六國」已非恨秦之「六國」矣。劉邦擊敗項羽時的天下局勢,表面上韓趙魏燕齊戰國諸雄紛紛復活,實際上看看各國君主便知根底。韓王信,故韓襄王庶子,一度跟隨劉邦入漢中。趙王張耳,本是魏國人,游俠出身,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4/02/02
之前回答過一個秦國為何亡國的問題,那麼今天就順著回答一下漢朝為什麼能夠成功。先說結論:在統一之初,秦國與關東諸侯在制度、風俗方面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然而為了整齊風俗,秦國激進的將秦法推向關東,最終引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2/02
先一句話回答:因為,在秦和西漢中間,出了個項羽的『制度復辟』,讓天下人知道,『六國分封制度』再也回不去了。簡述如下1、六國恨秦。秦的制度,對于山東六國,太新了,接受不了。就好像你上班,來了一個新領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4/02/02
太長不看版:所謂「六國仇恨秦朝」不能一概而論。從秦末戰爭的形勢來看:楚籍士人對摧毀秦廷的意志最為強烈;魏籍士人對摧毀秦廷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2/02
人的大腦是存在惰性的,很多東西不喜歡多想,只有撞個頭破血流了才明白需要變化了。秦的統一,老百姓并不支持,覺得大家一直分鍋吃,為什麼要統一?其實他們也忘了祖上的鍋也不是一直這麼分的。所以天下大亂后六國貴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4/02/02
漢朝的第一第二第三……這些姓氏,是劉邦把關東田家抓去關中的順序~第一批抓去關中的姓第一,第二批姓第二~同樣楚國的屈景昭三家也全部抓去關中~還有其他貴族……六國貴族:尼瑪的是我不想造反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4/02/02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六國遺族很多都死在戰火之中,當然就沒有像反對秦朝那樣那麼激烈。再加上秦末漢初那段時間的慘烈戰爭,導致很多人渴望和平,反對戰爭。而且,整個國家都千瘡百孔了,外面還有匈奴的威脅,再打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4/02/02
很簡單因為啊一 秦始皇并沒有吸納關東士人進咸陽秦始皇一共就開出三十六個博士位子拿出來給關東士人,本來大家給六國王公貴族當門客吃飯的路子也被秦始皇弄掉了。能不仇恨嗎?二 漢朝有關東諸侯王給關東作利益代表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4/02/02
六國不是順漢,只是反秦而已。就秦那種搞法,搞的人人都沒活路,那還不反他娘的就出鬼了。至于順漢?沒有的事。只是在漢朝,部分民眾至少有口飯吃(還有部分也是沒的吃的),再加上反抗不的罷了。就這,漢也是實行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4/02/02
其實,我覺得原因簡單說來,就兩個,一個就是對權力和資源的壟斷;第二個就是六國王室和貴族的局限性。首先說第一個,對權力和資源的壟斷。秦末時,東方六國舊貴族也好,陳勝吳廣劉邦等底層也罷,相對秦朝中央政府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4/02/02
我看了幾個回答,不少涉及到秦朝的苛政,暴政等等距今唯一可以證明秦朝百姓法律的云夢秦簡,足以表明秦的法律先進,嚴謹。所謂苛政,暴政根本無從談起。也許有人說史記和一系列的后世記載等等。在漢初,有兩種思潮主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4/02/02
漢高祖劉邦對秦朝制度進行了調和。最主要的是重新進行了分封,讓六國都復國了,當然都姓劉了。起碼表面上六國復辟了,大家就認為大漢就是周天子,世界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軌道上。所以,大家都服氣了,順心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4/02/02
-項羽幫漢高祖殺光了所有的二五仔和舊貴族。-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4/02/02
秦始皇把他們打的太慘了,搞得也太狠了。幾乎把他們的利益剝奪殆盡。然后,出現了劉邦對他們妥協了很多,他們也沒把握打死劉邦。劉邦又給他們恢復了一部分的好處和利益,這不是挺好的,可以繼續享受富貴,還不用打劉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4/02/02
秦始皇吃下了六國,但是最終漢武帝才完成了消化。秦始皇開啟了政治上的統一,漢武帝接過棒來,完成了文化上的統一,大一統就是鐫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4/02/02
秦末的六國和戰國時期的東周六國是兩碼事。另外,劉邦布衣出身,沒有戰國時期貴族集團的恩怨糾葛,加上秦始皇已經把戰國時期的舊貴族集團(真正由周天子冊封過的貴族,不是秦末那些)肉身消滅了不少,從意識形態來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4/02/02
六國故地到了漢朝已經是不得不順漢了。歷史的發展,不是既定的程序邏輯,而是是人類社群的無奈選擇。和動物進化過程一樣,都是建立在偶然,機率,選擇和方向之上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4/02/02
逼乎的慣例難道不是先問是不是,再問有沒有?你說六國恨秦,我但要問你,是六國的貴族,士大夫,讀書人恨秦,還是說普通百姓也恨秦?在我看來,普通百姓仇恨大秦的理由不是很充足啊,在哪個王族治下,不一樣是當牛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4/02/02
從「秦滅六國」到「漢一統」,其實就是一個貴族(秦王)帶著一群庶民消滅了其他貴族,然后僅剩的這個貴族(秦王)被庶民推翻了,最后由庶民(劉邦)取得了勝利。貴族(秦王)不把庶民當人看;但是庶民(劉邦)把庶民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