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什麼不拿開國功臣開刀?
因為他自己就是大唐第一號開國功臣,他的功勞大到常規級別已經沒什麼可封了。
最后只能生生為他創造出來個「天策上將」來封,這玩意就跟「齊天大圣」差不多,區別就在于孫悟空是自封的,李世民是大唐封的。
與他的功績相比其他人還能算得上功臣嘛,你說他拿誰開刀?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李世民成為封無可封的開國頭號功臣時才20出頭……
李世民的能力還不僅僅體現在打仗方面,作為一位帝王李世民也是現象級的存在。
他治國理政幾乎達到了儒家對帝王所有的理想標準,可以算是做到了內圣外王,而為他的帝王基業打下基礎的正是他那不世戰功。
作為開國皇帝,最重要的政治資本就是戰功,戰功越大得國就越正,得國越正地位就越穩,地位越穩就越能不拘一格的任用賢能,越是任用賢能就越能快創盛世。
那麼李世民的戰功有多大呢?
你可以這麼想,玄武門之變沒有人不知道吧?
弒兄殺帝,逼父退位,這種事換成任何一個人還不被罵得遺臭萬年,那為什麼李世民的歷史地位卻絲毫沒受影響呢?
只可能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人在其他方面實在太強了,以至于這麼大的瑕疵都已經沒人在乎了。
讓我們看看李世民軍事生涯的履歷。
16歲就作為副將獻計驚走突厥救了隋煬帝。
17歲跟著他爹去太原,土匪魏刀兒來攻,他爹被圍,他帥精騎突進殺入重圍把他爹救了不說,還大破敵軍。
18歲天下大亂,他勸服了他猶豫不決的爹,在晉陽起兵反隋,從此開始征戰四方。
19歲與薛仁杲對壘,關鍵時刻又是靠他率精騎突進力挽狂瀾,薛仁杲戰敗請降。
20歲劉武周派宋金剛攻陷澮州,河東危在旦夕,加上多地反叛,他爹又打起了退堂鼓打算放棄河東,退守關西。
他要了三萬精兵,又是憑借精騎突進,大破宋金剛,尉遲敬德投降,被他收在帳下,從此兩個門神集齊,外加收獲了一曲《秦王破陣樂》
21歲大敗王世充,前期對陣善雄信時身陷重圍,憑借自己一張弓硬是反敗為勝。后期帶著500精騎觀察地形,遇到1萬敵軍,又是精騎突進,斬首三千,王世充大敗。
22歲率3500精兵搶占虎牢關對陣竇建德十萬大軍,又是親自率領精騎沖陣,活捉竇建德,王世充也被嚇得直接投降了。
23歲戰劉黑闥,又是親自率領精騎沖陣,敵軍大敗過河時又早水攻,最后斬首1萬,劉黑闥逃到了突厥。
24歲時終于消停了一年,轉年25歲突厥來犯,他帶著100隨從親赴突厥結盟,突厥退兵。
26歲又消停了一年,27歲就是玄武門之變,同年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稱帝。
登基不久,突厥來犯,攻到渭水威逼京師,李世民親臨渭水當面譴責頡利可汗,頡利可汗另一路戰敗因此恐懼,于是殺白馬訂立盟約,返還擄掠人口財物。
28歲開始用兵打擊吉利可汗,29歲時頡利可汗被生擒獻俘。
至此,李世民的武功達到了鼎盛,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聲望之盛,不但在大唐封神,周邊少數民族也稱其為「天可汗」。
而且,李世民的強與其他開國帝王還不一樣。
例如朱元璋,雖然也強但是強于指揮,李世民不但指揮作戰出神入化,個人武力也屬于舉世無雙,一張強弓騎射,可以左右開弓,箭無虛發。
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可以一再上演《秦王破陣樂》的原因吧,少數民族估計也是為他的勇武所震服,所以才有了「天可汗」。
你以為這就完了?
按理說當了皇帝也就該消停了,可咱們這位可不是,晚年又開始了遠征高句麗。
46歲御駕親征,下十城,斬首4萬,己方損失只有2000,后因天寒地凍,糧草不繼被迫撤兵。
當然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秦王破陣樂》再次上演,年近半百的老人帶著一群老將精騎突進,仍然所向披靡……
要知道,這個年紀在古時候已經算是風燭殘年了,再過三年,李世民就溘然長逝,享年50歲。
李世民從出世到離世,終其一生都是站在高山之巔蔑視一切對手的那個人。
強到這個程度的人已經不用考慮「背叛」的問題了,因為任何背叛對于他來說都無異于螳臂擋車,以卵擊石。
更何況人家獲得武功的同時也沒耽誤文治,唐朝是中國歷代中最國際化的朝代,開中國商業之先河,貞觀之治可以說是歷史上國際地位的巔峰了。
李世民作為帝王開創的大唐盛世實在過于耀眼以至于掩蓋了他的軍事天才,其實李世民在軍事史上是一個實打實的現象級人物。
他不但可以運籌帷幄神機妙算,更能夠在臨場指揮中通過敏銳的嗅覺抓住地方弱點從而實施突擊。
更關鍵的是他自己勇武過人很多時候都是親自帶領精騎沖陣,最后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戰場上的情勢瞬息萬變,如果換做另一個人奉命沖鋒陷陣則很難做到隨機應變。
而李世民沖陣一馬當先,他可以隨時根據戰場形勢變化調整己方策略,這樣便大大的增大了找到敵軍弱點一招斃命的機會。
要知道帶領騎兵沖鋒是異常兇險的事情,帶隊將領必須保持在隊伍的最前列,從而使得隊伍中的所有人能夠看到他。
只有這樣整個騎兵隊伍才能跟他的行動保持一致,否則一旦隊伍丟失了將領也就丟失了目標。
幾千人的騎兵隊伍一旦失去目標就會不知所措地亂作一團,那麼這支隊伍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麼為什麼李世民帶隊沖鋒卻能安然無恙呢?
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個人箭法了得,他曾經拍著尉遲敬德的肩膀說,你拿著馬槊我拿著長弓,就是千軍萬馬來了也奈何不了我們倆。
可見他對自己實力的自信。
有了這樣的箭法他其實可以帶領騎兵隊伍遠距離對敵軍陣地進行騷擾試探,直到找到弱點再由其他將領帶著沖擊騎兵進行沖擊。
當然另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盔甲了,隋唐時期明光鎧的防御力基本可以抵御絕大多數弓箭了。
李世民身上的鎧甲的防御力自然是最高等級,披著這樣一身鎧甲去陣前騷擾敵陣應該也就有驚無險了。
李世民一生中的得意之作應該就是虎牢關以少勝多生擒竇建德一役了,這一戰還要從李世民21歲大敗王世充說起。
其實戰爭經過不復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李世民帶領的精銳騎兵銳不可當,憑借一己之力沖垮了王世充軍。
而且還不止一次,足足又三次,每次都是一少勝多。
當然最后一次沖擊時王世充軍還是相當頑強的,陣型幾度被沖散又幾度聚合重新組陣,這在當時條件下已經極為難得了。
可以看出王世充并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對手,這一戰從早打到晚李世民才終于將王世充軍擊退。
這種反復拉鋸最終失敗其實是最傷士氣的,因為大家會覺得自己已經盡了全力可還是打不過,這時候軍心就很容易動搖,所以這一戰之后王世充開始龜縮等待竇建德的援兵。
竇建德此時也已經出兵直奔虎牢關,李世民情況萬分危急,如果竇建德進駐虎牢關那麼他與王世充里應外合將使李世民腹背受敵。
此時將領們都十分驚恐請求退兵,但李世民卻十分清醒的指出王世充經過這幾次大敗已經被打怕了,而且軍中斷糧,這個時候是不可能主動出擊襲擊我們的。
而竇建德在來的路上剛剛戰勝并受降了另一只農民起義軍孟海公部,現在正是將官驕傲士兵怠惰之時。
而虎牢關守將最近也是剛剛歸降李世民,如果被竇建德搶先攻擊虎牢關他必定不能固守,所以當務之急是趁敵人怠惰自己率領精兵搶占虎牢關據守。
如果能夠伺機戰勝竇建德那麼王世充也將不攻自破。
于是22歲的李世民率3500精兵搶占虎牢關與竇建德十萬大軍對峙二十多天,終于通過細作打探到了竇建德將要偷襲的消息,于是李世民將計就計引誘竇建德出兵。
竇建德列陣之后李世民卻不著急出戰,只是在遠處仔細觀察敵方士兵的一舉一動,并根據他們的一舉一動來判斷敵軍士氣。
結果竇建德軍從早晨列陣直到中午也沒能開戰,畢竟人不是鐵打的,穿著盔甲在太陽暴曬之下無異于鉆進了烤箱,大量出汗之后就會缺水,于是士氣逐漸低落下去。
而當初因為輕視敵軍,竇建德軍列陣過于靠近李世民,這下就有點騎虎難下,因為一旦撤退被李世民抓住時機突進那就被動了,所以雙方只能這樣耗著。
中午時分李世民見敵方士兵開始坐下來,不一會又爭著喝水,陣型開始散亂,于是認為機會將至,便派遣了300騎兵掠陣而過進行騷擾試探。
這一試探還真就擾動了敵軍,陣型更加散亂,于是李世民憑借他無可比擬的戰場嗅覺捕捉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戰機,果斷率領精騎突進直奔敵陣,大隊人馬緊隨其后。
竇建德軍本就慌亂,此時被李世民的騎兵再一沖擊就變得更加混亂,古代作戰一旦失去陣型那麼就無異于待宰羔羊。
李世民乘機率隊殺穿了敵陣,將竇建德的旗號換成了自己的旗號,敵軍見狀以為大勢已去便紛紛潰逃,李世民軍追出30多里,斬殺3000多人,俘獲5萬,生擒了竇建德。
之后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失去了竇建德的援軍王世充軍內部開始分崩離析,最后王世充本人也不得不開城投降。
虎牢關之戰可以稱得上是李世民的代表作,而且這不僅僅是一場戰役,而是一系列戰役。
李世民的戰略眼光和戰場嗅覺不僅在一次戰役中得以發揮,而是貫穿了這其中的每一次戰役,抓住了每一個機會,為什麼他年紀輕輕就能夠達到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
這恐怕就不是決定論能夠給出答案的,這種現象級的存在恐怕也只能總結為小機率事件在基數足夠大的情況下就真實地發生了。
反正收藏也不看,點個贊意思下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