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周圍人漠不關心,而對陌生人心生憐憫,可能是因為這樣做,能夠以最低的物質成本和心理成本,來維護我們自己是一個善良有愛、溫暖向善的道德好人,這樣一個自我良好形象。
周圍人有血有肉、有口臭有油頭、蹺二郎腿摳鼻孔還隨地吐痰,看著都讓人膈應噁心,更別提主動幫助他了;而遠在千里萬里之外、遠在社交媒體、新聞媒體上的陌生人,他們的苦難再大,他們的痛苦再深,我們也幫不上多大的忙,最多施舍點廉價的同情和眼淚罷了;并且邊感傷邊自我感動,看看,瞧瞧,自己真是一個善良溫暖、有同情心有愛心的好人啊。
2,美國學者埃德加·沙因曾經說過,「不懈維護自我概念和自尊的需求,通常是一個成年人最根本的行為動機。」我們大多數成年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誠實正直、善良溫暖、值得尊重的好人,并且會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停維護自己這個自尊自愛、溫暖友善的良好道德形象。
但維護個人道德形象,通常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成本、心理成本、乃至物質成本;那麼通過「厭惡周圍人,憐憫陌生人」這樣的認知策略和心理策略,可能就能以極低成本博取極高心理收益——從而切實維護我們的自我道德好人的良好形象。
3,羅翔老師曾經引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話,「要愛具體的人,不要去愛抽象的人。」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學著去關心、幫助、溫暖身邊具體的人,而不要去抱著廉價無謂的同情心、憐憫心、施舍心,去「假裝」關心遠方的陌生人,既當吃瓜群眾吃的津津有味,又自我感動得稀里嘩啦。
4,當然,還是那句話——關心他人的前提和基礎,永遠是先學會關心自己、溫暖自己、善待自己;你不苛責自己、折磨自己,學習一點點自我接納、自我整合;你也就更容易理解、接納、善待同樣有著各種各樣缺點、跟你一樣不完美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