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時候是很曲折的。
秦滅六國的時候,燕國僻處邊遠,對中原的影響力不大。而且燕國被刷過幾次經驗包,聽了也沒有什麼號召力。所以打燕國的旗號沒什麼意思。
趙魏韓三家,韓魏早就是秦國的二鬼子了,秦國的很多高官就是韓魏人士。這個都知道。趙國也有不少二鬼子。除此之外,趙魏韓三家都是分的晉國的地,實際上都不算什麼忠臣孝子。要收號召力,其實也就那麼回事。趙國本國可能比較忠誠的真的就是太原、代等地。這些地方對中原的影響力也不是很大。
齊國其實也是田氏代齊的產物,要說忠臣孝子也是有限的。好在當初田氏代齊的時候沒少下了血本收買人心,所以總算還有點人氣。中間被燕國滅過一次,勉強緩過來了。所以齊國在本土還是有一些號召力的。但是齊國對外的影響并不好。比如說齊國滅國的前哨戰之一,齊國滅宋,這件事就導致齊國的境外影響并不好。最關鍵的是,春秋時期,晉國通過扶持魯國和齊國長期對抗。現在比較火的所謂的泗上諸侯,為了生存幾乎一致都是反齊的。這就同樣也導致齊國的影響力很差。齊國的影響力一方面局限于今山東的北部和東部,很難越過泰山南下,甚至連賴以復國的莒城都是被齊國強行吞并的東夷國家,齊國在今魯南的影響力都是很有限的。以魯國為核心的抵抗力量協助晉國鎖住了齊國。所以齊國的號召力特別局限。
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是楚國影響好一些。
首先楚國長期和晉國平分霸權,影響很大。當然,楚國的影響力也受到很大限制。
其次楚國在歷史上和泗上諸侯是有一些淵源的。遠的來說,楚國的先祖疑似就起源于泗上地帶,像近年來很火的曹縣,古名就是楚丘。也叫景山。據說就是楚國宗廟所在。這個歷史一講就是商代了,淵源極深。近一點說,楚國滅掉越國以后,就直接進入了泗水地帶。楚國在蘭陵等地的勢力,對魯國的吞并,都造成了楚國的影響力。這種影響甚至推動了秦國。秦國羋太后、魏冉執政時期,秦國辛辛苦苦跑那麼遠打下定陶,驅動他們的因素之一固然是當時定陶是天下之中的貿易中心,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魏冉是楚人,對于奪取故土有特別的迷戀。後來范睢說服昭襄王,就是因為此舉對秦國毫無意義。
因此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實的原因,楚國對中原的影響力都很強大。
還有一個潛在因素,那就是晉國的覆滅。春秋時期天下不歸晉就歸楚,晉國覆滅就必然導致天下對楚國的認可度提升。
這些論述都是揀重點說的,省略了很多東西。比如說晉國覆滅楚國上升,細說就是楚國在這一時期仍舊很強大。楚國要是衰落了那自然就不會提升了。以及楚國也受到過很多限制,但是楚國不斷突破了這些限制。這些應該是作為背景資料,所以不刻意強調和細說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出了問題,楚國號召反抗,一開始就會引起中原地帶的響應。
在戰國末期,我們一般以為遠在江漢間的楚國,其實已經在中原了。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楚國在中原號召反抗,自然很容易引起四方響應。你跑到遼東去反秦,別處也響應不到。
至于說都用楚國做旗幟,這明顯是個聚焦問題。
陳勝首義用的是張楚,所以很多人都看到了楚。漢朝歷史要講開創時楚漢相爭,所以也都看到了楚。人們的視線集中在了楚,就會以為有很多楚。其實并不是。秦和西楚在三齊打了多久,在趙國打了多久,這都是大的會戰。他們也沒有打楚的旗幟。事情是很清楚的,主要原因是關注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