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歷史不自覺地就有上帝視角,所以許多人知道不少歷史故事卻做不成一件像樣的事,本質上就是因為讀歷史的時候沒法脫離上帝視角。
戰國時期秦國其實是最后崛起的那個!
在秦之前最先崛起的是魏國,它吊打了趙國,楚國,韓國,秦國和齊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小母牛生小牛——牛逼大了!結果,折騰了二三十年就被六國圍毆給廢了。
之后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吸納胡人,武力迅速崛起。獨趙一家就能跟秦國打得有來有回。
然后崛起的是齊國,牛逼到什麼程度呢?先是讓孟嘗君聯合三晉攻破函谷關。對,再進一步就可能把秦給滅國了!這是在商鞅變法后五十年發生的事。秦軍已經很強了。這可能是秦國最后一次吃癟到這種程度。
之后呢,齊閔王又攻破燕國殺入燕國首都,而后滅掉了宋國還把楚國也打得打敗。
可是之后的故事我們都熟悉,就是燕國的樂毅聯合六國把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齊國傷了元氣自此一句不振。
然后呢就是楚國,
戰國時期戰爭潛力最大的國家自始至終都是楚國,國土最大,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人民歸屬感最強,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八百多年沒有斷絕……
好了,在以上的背景下,代入歷史,你怎麼就確定笑到最后的是秦國呢?
所以魏國強了大家就揍魏國,齊國牛逼了大家就揍齊國,秦國崛起了大家就揍秦國,趙國能跟秦國掰手腕了就讓這倆貨死磕,楚國地大兵弱,找機會就揍揍它……
大家就這樣誰冒頭就收拾誰,直到長平之戰以后,秦國可能把六國都滅了才被各國作為一種可能性來討論。即便如此,到信陵君救成功解救了趙國危機,依然沒有多少人相信秦能滅六國。
在過去的歷史中,像秦這種持續五十年都獨霸華夏的例子有,但按照過去的歷史經驗,秦國差不多該盛極而衰了!
是的,就像是你看股票,它極可能繼續大增長,也可能一舉跌穿認知。齊桓公九合諸侯,活活餓死,齊國一蹶不振。秦穆公稱霸西戎,死的時候拖著能臣殉葬,讓秦國腦壞死;晉國自獻公崛起足足一百五十多年至晉悼公國力達到鼎盛。結果被三家分晉,解體了!至于楚國,誰都敢贏,誰都敢輸,八百多一直不斷擴張但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所以憑什麼秦國就不會禍起蕭墻?憑啥秦國就不會解體?憑什麼秦國能夠跳出盛衰率一直做大做強?
這就是當時六國人的視角,他們看不到滅國,只看到秦國即將盛極而衰。秦滅六國,對于絕大多數國家的人來說都是天方夜譚!他們有危機感,但并不真的相信秦國可以做到。
比如,商鞅的法令太過苛嚴
比如,秦國后宮淫亂不堪,王族血脈都無法保證,時刻有內亂的風險。
比如,秦國文化落后,有無數六國的人做官,其對外政策收到各國說客的影響。
比如,秦國以一敵六,早晚會被耗死……
我們不說秦國,就說今天中美的局勢,請問你能看清嗎?
因為存在無數種可能性,所以決策的時候,六國才并不把抗秦當做第一要務,而是習慣性地把擴大自己的勢力作為第一目的。而這也就給了秦國合縱的空間,各個擊破。
簡而言之,六國到秦始皇之前基本上都不認為秦有能力滅六國。他們其實等著秦國月滿則虧,日中而移。
像秦始皇的親媽,跟呂不韋有一腿,還跟嫪毐這個假太監有私生子。秦國大將樊于期公開質疑秦始皇是野種……這種超級大國被后宮褲襠下的破事兒攪和得江河日下的事兒在春秋戰國幾乎年年都有。 六國都等著秦國自己亂了去分一杯羹呢!
回到問題,太多事情只要你拿掉上帝視角就會有不一樣的天地。如果你用上帝視角去看人看事,相信我沒有那個人在上帝視角面前不是蠢貨!諸葛亮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