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就是?司?,從寸之聲。寸是持的意思,表示分擔一部分政務。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至洛陽。漢明帝安排他們在鴻臚寺暫住。次年漢明帝新建僧院(???????,伽藍)給他們住,取名?白馬寺?。隨后,僧院一般都帶寺。
因僧院用?寺?,就不太用?寺?表示官署,但以前用過的一直留下來。
?省?就是查看、觀察之意,引申為替皇帝辦事的部門,意即皇帝之耳目。
鴻臚寺的鴻臚,是大聲傳贊的意思。古代沒有擴音器,只能通過人力傳音(人肉傳聲筒)。人力傳音的主要工作還是番邦和外國使者覲見時的傳音,因此鴻臚寺的主要工作就是外交。可以將鴻臚理解為翻譯。
理,本義為在作坊將山上挖來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
中書省來源于中書謁者,本是內廷傳遞皇帝指令的宦者,時代變化內廷變外朝。因傳遞皇帝旨意,順帶就起草政令,遂中書省主要工作變成了起草政令。
門下省原來是替皇帝蓋印的宦者,時代變化內廷變外朝。因最初官署在黃門之下,故稱門下。唐時曾改稱?東台?、?鸞台?、?黃門省?,隨后復舊。門下省負責蓋印,順便就發表一下意見,遂門下省的主要工作就是?審查封駁詔令?
弘文館是李世民給李承乾辦的太子學館,供太子及其他皇子及頂級勛貴子弟讀書。?弘文?即?弘揚文化?。
翰林院是李淵時期興辦的宮廷供奉機構,安置文學、經術、卜、醫、僧道、書畫、弈棋人才,陪侍皇帝游宴娛樂,統稱翰林院,并非正式官署。
李隆基另建翰林學士院,選擅長文詞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制,后逐漸演變為草擬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任職者稱為待詔。翰林學士院有?天子私人?之稱。
總之,翰林就是宮廷養起來的皇帝門客,翰林院大致相當于皇家科學院、皇家文化館、皇帝秘書處等。翰林即?文翰之林?。
卿是寺的主管,少卿就是副主管。
師、傅、保是人君的顧問官。太師/少師就是皇帝的老師(名義上)、太傅/少傅就是皇帝的師傅(名義上)、太保/少保就是皇帝的護衛(名義上)。師道之教訓、傅傳之德義、保保其身體。
秦統一六國之后,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設守、尉、監等主管。漢景帝時改郡守為太守,也就是替皇帝巡狩某地,為郡官之首。
尚書、侍郎是尚書六部的主官和副官。尚書原本是內廷管理圖書的機構,後來演變成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六部的主管為尚書,副官為侍郎。
秦朝九卿之一郎中令,掌宮廷侍衛。漢初沿置,為皇帝左右高級親近官員。郎中令屬官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三省六部制后,尚書六部各司主官為郎中,尚書六部副官為侍郎。
郎,從邑良聲,本為官署,后指官署主管。
按察使,最初是唐朝仿效漢代刺史設立,職責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後來改為?觀察處置使?、?采訪使?。
宋代設置轉運使,兼職提點刑獄,后又在各地設立提點刑獄使,有時加勸農(提點刑獄勸農使),為中央派出的司法、行政官。
金朝改提刑使為按察使,主管一路刑獄和官員考核。元朝改?肅政廉訪使?,明朝改?提刑按察使?。
香港在英治時期,仿清制,稱法官為?按察司?。
按即彈壓、察即監察。按察使這個詞已經很白話了。
巡撫,即巡察撫恤,為中央派至地方的臨時性差遣,大致始于北朝。明朝始遍設巡撫,至清朝巡撫掛著臨時差遣之名,實際已是常任官。
推官、判官是古代官署的業務官員,判官比較多的時候,又有都判(即高級判官)、總判(即總判官)。推即推定、判即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