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問題我正好能回答……
我老家在一村子里,雖然不是什麼名門望族,但大半個村都是親戚(自然村,比較小)。
今年過年的時候祭祖,先去一處老林,家里說是埋著我曾祖父的祖父還是曾祖父的曾祖父我也忘了,年代過于久遠。
其實就是一片莊稼地,沒有碑,更談不上墳頭了。家里也僅僅是記得墳墓的大概位置,然后跪下對著空地磕頭。
這個我能理解,因為歷史原因。不許留墳頭,除非是當地很有名的人才可以留碑。其實題主的問題到這里就完了,因為歷史上那個特殊時期,碑一概推了,墳頭一概平了。留碑的一定是有名氣的,能留個土包的,都算是在當地很有影響力的了。所以,這才有了為嘛表面上看起來沒那麼多的墳墓啊。
我當時突然好奇,因為我知道我家是明朝洪武年遷過來的。
但是,時間上是清朝……我忘了具體時間了,但絕不是上面說得那位祖宗。
于是我就問家里,我們家在這個村最老的祖宗在哪。
結果……全傻眼了。
因為族里一個人一個說法,什麼有的說在村南邊河灣里,還有的說修河道的時候改流,現在就在河底下。總之,這位祖先的長眠之地,比前面說得那祖先的位置還模糊。因為最了解這事兒的是老太爺,但老太爺去年走了。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那就是,不管這家是不是大家族,只要不是單傳,必然會分家——以前,不光以前,現在涉及家族都希望人丁興旺,因為人少了就會受欺負,我家祖先從宗家分出來,不就是因為勢單力薄,人家才找茬排擠的麼。
現在這個當家人是誰懂得多,誰輩分最高,誰當家。現在這個習俗什麼時候開始的我說不清,但以前是宗家說了算。當然,現在在某些事上還是宗家說了算,比如修家譜這種。
因為後來,尤其是像我家這種本來就是旁支的家族,再去分支就沒有宗家本家的說法了。因為大家都是分支,族里(上升到宗族,而不是這一個村里)的事,都得聽宗家安排,這又不是搞分封,所以沒必要。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既然沒有宗家本家之分了。那麼誰來執行香火祭祀的事?分家之后,幾代里,還是會共同張羅這種事。但分得多了,撇開五服關系(就是親疏界限,一般血緣關系大于五服就沒啥來往了),每年過年祭祖可得來回跑啊。不說多大的家子,我家這種小家族,要從這個村最老的祖宗開始磕頭,分家就分老林,分老林就得換地方,而且風水的角度來說,分出來的老林絕對不會離得近,完事兒還得按照長幼祭拜……目測一天都磕不完頭。
這只是個夸張的說法。
再來說說五服的說法。
先貼張圖,描述起來太費勁了。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五服的距離,就是這些。
其實就算沒算出來五服的距離,親疏關系也差不多了。
比如我外祖母的娘家的親戚,按說這跟五服都沒關系吧,因為按父宗算的。 況且你在外祖父家,都算個外人了。曾外祖母家,那不更遠了。
但是,因為我小的時候是在外祖父家長大的。而,外祖母有的時候忙,外祖父的兄弟姐妹都在外地。那我就只能由外祖母的娘家人來照料了。
同時,外祖母和她的兄弟姐妹來往很多,老太太(我母親)甚至也是在她的外祖母,也就是我的曾外祖母家長大的。所以來往一直沒斷。
但我表妹雖然跟曾外祖母家長大的,但沒我待得久,對于曾外祖母家的舅小舅小姨(我外祖母在家是長女),她就覺得沒那麼親。
但是,我曾外祖母還在世的時候,每年過年,大年初一,我父宗的親戚拜完年了,就去曾外祖母那里吃團圓飯。按規矩來說,應該是大年初二才能去。但是,如果父宗的親戚拜完年了也就都行了。只不過,曾外祖母不想給我們一種我們是外人的感覺,我估計是,這種事誰也不會明說,因為按理來說,曾外祖母的兒子,我應該稱舅姥爺,但是,她一直說「你舅爺爺怎麼怎麼」 ,所以這個規矩就作廢了。
曾外祖母去世后我家正好從縣里搬到了市里,所以來往沒那麼多了,但逢年過節的親戚還是會走。
然而,這樣的關系,如果在我這一代不去培養我的孩子與他們的關聯,那麼我死了之后,這關系就沒了。
而我這些小舅小姨他們工作都很忙(我最近比較閑),所以來往上……我跟我小舅算是比較多,但以后不好說。這不是說不來往了人情就淡了(在我家來說,不會有這種情況,我不保證這是絕對,因為我也不知道別人家什麼情況),而是,我的孩子,沒怎麼見過他們,沒怎麼見過的親戚,不會親近。而以我的孩子為中心,他又會有自己的一個親疏范圍。
所以,回到父宗上。距離隔得遠了,從親疏的角度來說,都覺得沒有維持香火的必要了。
我之前工作的時候需要跑野外,路過一村叫幸福村,這名一看就是建國后改的,但是,一般這種名字都是行政村,村子卻是個自然村(這個我還真不好說是怎麼知道的,因為一看就能看出來)。 地圖上標注的卻是「鬼莊」,但是,這村子并沒有什麼邪乎的感覺。
于是就跟村里的老人聊天,發現他們這村里也沒有姓鬼的人家,我就說怎麼起個鬼莊這麼不吉利的名字啊。我當時是想著搜集素材,回頭寫小說的時候能用到,結果……還真就沒有我想要的那種志怪素材。
然后他們說,他們家族本來是江蘇的,後來分出來后,本來是在旁邊什麼村落腳的,結果,那村全是一個家族的人,就欺負他們外來戶,因為他們就只有一家人。
于是他們的老祖宗氣不過,直接搬到了亂墳崗,蓋了三間草屋。然后慢慢的繁衍后代,因為剛因為家里沒什麼人而受欺負,那老祖宗生了三個兒子,幾個閨女(我給忘了,好多年前的事了),然后,慢慢的開枝散葉,當年的亂墳崗的位置,就是現在的鬼莊。
後來建國后,領導視察的時候覺得鬼莊不吉利,而且也不相信牛鬼蛇神,于是又改名為幸福村。但是,鬼莊這名十里八村的都叫習慣了,所以幸福村這名還是沒人叫。
突然想起來一件事,干脆補充說明一下吧。
關于風水,有個說法叫「架不住」。也就是德不配位,然后后患無窮。
其實就科學,或者現實的角度來說,也對。
舉個例子,一戶人家,當時住在一大江大河之畔,旁邊還有一座大山,加上土地肥沃。因此世代在這里繁衍生息。
對于所有人來說,這種地方真的是夢寐以求的。
但是,過了沒多久,朝廷在這里要修一座城,那這家人除了搬走沒有別的辦法。自然,老林也不可能保得住。
這就是德不配位,「架不住」。如果倔強到底,就是不搬,要當「釘子戶」,詳情參考康熙圈界禁海。
但是,如果這家人的身份是前朝遺老。那麼,即便朝廷要轟他們,也會安置一個好歸宿。不然傳出去對自己的名聲不好(具體的就不解釋了,懂得都懂)。
所以,一般來說,家里的老林,一定是自己家最好的一塊耕地。
這里面的說法就太多了。
1、是耕地,不是別的地,不是找一龍脈,就是為了德位相稱。用的是耕地,符合農民的身份。老林不會離家遠,所以地也不會荒。大家都知道天下龍脈之源在昆侖山,為什麼沒人把老林設那里?設龍脈上,那肯定后代出貴人啊。但是,以我這個山東人為例,過個年我費老鼻子勁跑昆侖山祭祖?我得多閑啊。古代交通不便,村兒里進個城還得花一天時間,而且還是天不亮就得起床呢。就這麼折騰,早晚家業全敗在路費上,而且古代醫療條件落后,車馬勞頓得個發燒感冒那可是要命的,而跟祭祖聯系起來,就會解釋成,架不住。
2、用耕地做老林,不會荒廢了家業,因為祖宗都看著呢,至少,這塊地收成差不了。說是祖宗都看著呢,不是祖宗保佑,而是這塊地你要不好好伺候,荒廢了,有什麼顏面面對列祖列宗。換言之,到底是最好的耕地用作了老林,還是因為用作了老林不敢懈怠而勤于耕種,這個不好說。因為誰也不知道打哪開始論的。
3、如果是大家族,整塊地都當老林了。若有一日家道中落,大不了舍去祖宗香火,嫌祖宗的墳占地方,那刨了,至少還能保底,因為老林一般是不會交易的,連老林都能賣的家庭,注定衰敗。所以,老林一定是最好的地。
4、(其他的我得回頭想想)
更重要的一點是,在古代,有地的家庭,可不多。
更多的是佃戶、流民。這類人,沒有田地,也就不存在擁有祠堂、老林。 他們的地主,仁慈點,可能會給一塊非常……鳥不拉屎的荒地當老林(給就不錯了),能給塊地,哪怕啥也不長,這都算很好的了,更多的,誰管你那麼多,我國的歷史,你可以概括為爭著當皇帝,可對于咱們這種平頭老百姓來說,就是夾縫里討生活。那麼,這類家庭的下場只有兩個……要麼直接埋院子里,要麼,埋亂墳崗子。
但是,不管那樣,過不了多久,這種墳墓就會無影無蹤。
說白了,人在窘迫到一定份兒上是沒那麼多講究的,小叔子都能娶了自己守寡的嫂子。更何況是什麼祖宗香火的祭祀。香火紙錢也是要花錢的。自己都吃不上飯了,還有硬擠出來錢祭祀先人,就算是在當時,左鄰右舍也會毫不客氣的當著面說一句「活該窮鬼」。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我高中的時候,我同桌好像就是他父親沒了,然后他叔娶了他媽。 這事兒我也不是很確定,畢竟這種事換誰誰都不好意思跟你聊。我知道這件事是因為班主任跟我聊過,說,那誰誰誰,回頭你照顧照顧人家,他家情況有點特殊。具體的班主任也不確定,他是因為每次有個什麼事需要聯系家長的時候,都是那同學他叔出面的,家長會什麼的,他叔或者他媽來,然后他猜的,加上有的時候周末放假,這位同學走著回家(從城里走到下面村里),所以,八九不離十。說這事兒就是告訴大家,即便是現代社會,并非所有人都是衣食無憂的,各位當個故事得了。也別說沒準他爸在外面打工怎麼怎麼。我作為他的同桌,我能做到的最大的尊重,就是不要讓他意識到我知道這件事,平時偶爾的,家里做了什麼吃的,給他帶點。人家不說,我犯不著多這個嘴去刨根問底。 況且這都多少年的事了,計較這個沒意思。特別強調這一點就是因為知乎上太多小朋友喜歡就這種事八卦。
而這個世界上窮人最多是不用調查統計都知道的事實。你要非說你姓劉,祖上就是漢高祖,姓李就是李世民,那沒法說了。因為說出來更扎心,你祖上混再好,你現在不還是平頭老百姓。
所以這類人的墓葬……說一件更扎心的事,那就是,大部分人有一口薄棺就求之不得了,為什麼?因為草席一卷埋了,回頭很有可能被野狗之類的扒出來吃了。所以以前有的人說攢了一輩子的棺材本,其實是很凄慘的事,到了還要擔心自己死后是否安寧。
所以為嘛要守孝三年,禮制上有這規矩不假。但這種防止被野狗野狼刨開了吃尸體的現實也不是我瞎掰。這種事現在不太好理解,因為現在哪有這麼多野獸。
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傳統,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我們需要有一個說得過去、不那麼磕磣的理由,所以就成了迷信。當然,有的說法確實是迷信,這得靠自己分辨了。就比如守孝三年這個,說是出于孝順,出于遵循禮制,就是比防著被野狗刨開了文明。我們的文化的底層邏輯里,是要把我們的文明和蠻荒文明區分開的。這個邏輯是空穴來風麼?也不是,但是真要說為什麼,我不是很確定,這事兒書上也沒說啊。但是,看看孔子倡導的克己復禮,這大概能理解,不與蠻荒區分開,那道德就成了個笑話,法律是有硬性要求的,道德可沒有,他不道德了,我們只能笑話他,不搭理他,他要不在乎了,你沒轍。
所以……好像越扯越遠了。
所以……關于我們祭祖的傳統,肯定會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覺得,這是迷信,這是糟粕諸如此類,沒辦法,前段時間山東人莫名其妙的被黑。 還是那個克己復禮的道德問題,有些東西,你可以不遵守,比如道德,不道德了別人也不能怎麼你,指望說幾句,無關痛癢。但是,當所有人都不道德的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