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我不知道這個「感覺」是怎麼來的。如果你住在一批古墳的周圍,你就不會這麼感覺了。
我是研究人口史的,的確,已經死了的人的總數比活的人要多得多。比如歷史上漢朝的時候,有比較確切的人口數字,就是西漢末年六千萬,但是這個人數是累計的。在西漢以前,曾經生活在這塊地方的人當然比後來累計起來的六千萬多。如果簡單這麼算的話,應該到處都是墳墓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不是所有的土葬都留下了墳墓,并且一直留到現在。可以說大多數墳墓都已經消失了,這其中有人為的,也有自然的。
從人為的方面講,因為中國到秦漢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一個概念,稱為「視死如生」,意思是把死人要當活人對待,就是一個人死了只是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在地下,在另一個世界,還是活著的。
比如我們現在清明時候的掃墓,傳統掃墓是什麼樣的?首先是因為經過一個冬天,現在到了春天要去除草清理,讓逝者有個干凈的、愉快的環境。另外,經過一個冬天,逝者原來籌備的食物都吃完了,沒有新鮮東西了,所以要祭供食物等。現在有的還要燒點紙,算是在陰間的貨幣,讓逝者們有零花錢,所以現在你看有些地方還要燒美元,還有燒汽車、手機的,就是這個觀念。因為如果活著的人認為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那還送來干什麼呢,這叫視死如生。
這樣,問題就來了——盜墓。墓里一般都會放一些東西,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人盜墓,而且盜墓技術十分發達。另外在特殊時期,比如軍閥混戰物資不夠的時候,就會想到這墓里的東西多。所以,三國里面甚至都講到曹操專門弄一批人去盜墓,像項羽,還有我們知道的綠林軍都是這樣。
比如漢朝皇帝因為視死如生,所以一做皇帝就要開始為自己死后之事籌備。所以漢朝有個在今天看來不可思議的規定:國家的收入分三塊,三分之一供現在活著的皇帝、皇族開銷,三分之一供政府辦公,還有三分之一用來為皇帝修墓,因為他在墓里的時間要長得多。漢武帝在位的時間特別長,當了五十四年的皇帝,五十四年,每年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用于建墓,一開始他大概也沒想到會活那麼長,沒有超前意識,所以開始建的地宮太小了,東西放不下,但還是要放。
皇帝如此,富人也是這樣,中國習俗普遍是厚葬,普通老百姓平時省吃儉用的也得帶點東西到墓里。這都導致盜墓盛行,基本上稍微大一點的,或者比較紅的墓,到了改朝換代、動亂的時候都會被盜。
洛陽的邙山是古代墓葬集中的地方,古代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說法。北邙山屬于風水寶地,所以那些皇族、貴族、富人都爭先恐后葬到北邙山,所以洛陽一帶的盜墓最發達。
我們現在在考古工作的時候有個利器叫洛陽鏟,這個鏟很厲害,經驗豐富的人用這個鏟鏟下去,拉起來看上面粘的土,就可以判斷是生土還是熟土,然后在周圍一打就可以判斷這個墓有多大。 洛陽鏟本來不是考古用的,而是盜墓賊用的,是考古學者向他們借鑒的。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古代的土葬墓大多數都被盜過了。
另一方面是自然的因素。風水先生給你看地下的墓地是看什麼呢?是看地下水位,如果地下水位高,棺材放在里面就爛了,所以這是風水先生給你找風水寶地的條件。其實這倒有點科學依據,他根據周圍的地脈,實際上就是根據地形地貌來判斷,必定要地下水位低、土壤干。但是實際上他們沒有那個本事,特別在南方,有很多墓,甚至連達官貴人修的墓都沒有把握好水位,所以下葬不久就爛了。就算沒有地下水,比如北方干燥的地方,到一定的時間,肯定也會消失了。
我們現在挖出來的,即使是沒有被盜過的墓,里面也就剩下幾個腐爛不了的骨頭,真正能夠保存下來的完整的墓很少。 那麼這樣這些墓時間長了或者后人遷移了,也沒有人來管理,基本上也就可以毀了。所以很多地方的墓,其實是葬在人家原來墓地上面的。
還有,中國人把墓地視為不吉利的地方,所以不會隨便葬,一般連窮人的亂葬崗都是集中的,不要以為人死多了墓地就會擴大,一般的話都會經過自然、人為的損壞。所以一個城市或者一個村子,它的墓地不會無限擴大,基本就在固定的土地范圍里面。
再加上我們的國土那麼遼闊,現在的墓地跟這個城市、周圍地區比,都只是一小部分。現在雖然基本都是火葬,但是中國很多地方還是時興土葬的,你去看土葬的地方,他一般也都集中在固定的地方,或者是固定標志物周圍,或者是傳統觀念認為的一些風水比較好的地方。比如現在逝者火化以后,一般都會選擇葬在山坡上向陽面這樣的地方,所以不可能因為死過的人多就感覺到墓地會形成一個特殊的景觀。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還可以計算一下看,我們國土有多大,然后一個棺材、一個墓地有多大,大多數人是不可能建很大的墓地的,可以計算墓地能夠占多少面積。人口看起來是個天文數字,但墓地不可能同樣是個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