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清朝玩真的,其余朝代全部都是玩儒家的口惠而實不至。
一,清朝干掉了士紳不收稅,官紳一體化納糧了解一下。
二,清朝終結了人頭稅,幾乎免掉了人頭稅。永不加賦了解一下。
三,清朝收財產稅,攤丁入畝了解一下。
四,清朝不再需要服勞役,兵役主要都是八旗承擔,綠營是募兵,給錢的。
官紳一體化納糧,從此人口都不再隱匿在大戶門下,也就是說,沒有哪個官員能毫不費力的形成百年的世家大族。王安石的募役法,方田均稅法也是這麼個思路,還提一句賈似道也這麼干的,直接被記錄成奸臣。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就相當于攤丁入畝。
康熙雍正,完成了張居正王安石不能完成的改革,還有精進。要不是工業帝國入侵,五百年不成問題,漢人王朝,這麼干能搞成歐洲日本的萬世一系。
其實肉食者根本不在乎,漢族或蒙元還是滿清統治,他們但凡能多從下面人手中多榨一點,從自己口袋中少掏一點,叫誰萬歲都行。
其實現在人老是把清朝與明朝完全對立起來,其實多看看書就能發現,清承明制,把明朝好的未能完全堅持實行過的政策堅持實行下去了,不得不說清朝作為異族統治者能有第三方客觀的視角審視中國乃至整個漢族的優劣之處,繼承優勢規避缺憾。
再講一講清朝兵制八旗,我一直覺得滿族這個民族要麼就是漢族旁枝要麼就是文化空白的民族,因為這個民族沒有任何獨特的東西,這個民族并沒有帶來什麼沒見過的新東西,沒有創造任何新制度,新文明,新做法,都是修改完善中國這個地方玩過的,清朝八旗兵制與宇文泰搞的八柱國府兵制一模一樣,八旗八柱國數量都不帶改的。
具體做法為把同鄉或同一宗族編為一軍(一旗,一柱國)。把同一軍制造成同姓大宗族,宣揚這一軍都是同族同姓同血源的同胞,構建心理共同體,并把他們圈在一起生活形成親族情義。其實可發現戚繼光的戚家軍都是同鄉義烏兵,遼東軍都是同鄉,一個道理。同時八旗制中每一旗不僅是同鄉還自稱是同族(反正部落民眾文化水平低,沒有文字,文明口耳相傳,怎麼忽悠怎麼信)。把烏七八糟的一群人忽悠成同姓同族,聲稱我們都有同一個祖宗。這就是構建組織共同體,這樣的組織敗不爭逃,勝不爭利,打起仗來都是父子親兄弟兵。打起仗來有同生共死的覺悟。我稱這為鄉族軍制。這一套起于魏晉,盛于隋唐,凋零于五代十國,亡于兩宋。按常理八旗軍制(鄉族)一定會導致一種結局,八旗互爭。
南北朝到隋唐就是八柱國互爭天下。李虎->李淵,宇文泰->宇文化及,李弻->李密,侯莫陳崇->侯君集,獨孤信->女婿楊堅,元欣,于瑾,趙貴。隋唐坐天下不出這八家。
八旗制為什麼厲害其實不難理解,因為漢族玩的時候也吊打世界。但是為什麼漢族不玩了,因為玩起來天下老是大亂,八旗八柱國很容易打的只剩一個旗才會罷休。為什麼清朝玩下去了,一方面清朝是以少制多,八旗迫于外部壓力不敢輕易內部火并,二是打天下用八旗,坐了天下就開始頻繁更換旗主,使旗主無常兵,而且清朝基于唐宋干掉世族門閥的社會土壤,同一鄉族兵制下,雖有兵權但沒有世族能一次性提供大量糧草,難辦。而八旗與漢族又天然不信任,滿清統治者制衡天下就容易多了,開科取漢族官僚給皇帝搞錢搞糧,養八旗給皇帝打仗,以扔出權位來引導滿漢大臣互斗,既不準八旗從事生產搞錢搞糧,又不讓漢族大臣摻合軍事,更不允許滿漢通婚。
于是滿清統治者到死,把滿族圈廢了,也沒讓他們掌握生產力,就是沙俄偷東北老家,放了漢人去種地,滿族還圈著,于是八旗擺爛。
滿清統治者確實防漢,但滿清統治也防著手下自己人。于是很奇葩的一幕出現了,滿清坐天下三百年,滿族人口不過百萬,跟漢族人口增長差不多。滿清統治者很難說完全偏向一方,要麼滿族人口會暴增,但可能各旗不受控制奪了自己權。要是偏向漢族就會像鮮卑等再次被漢族統治同化。
很難理解滿清沒搞人口替換,唯一解釋是滿清可能防備著怕八旗放出去就收不回來,自己像南北朝一樣八旗火并。
清朝八旗不準掌握生產資料,不得積蓄田產,不得從事絲織生產等行業。就像現在實行公務員名下不得有多套房產,不得有股票基金,不得有公司,不準有任何資產,只準領取高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