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有一個理由,就近控制邊軍。
最起碼,要讓邊軍將士感覺到,皇帝離我們不遠。皇帝如果不是邊軍的貼心人,邊軍就會去擁護董卓、爾朱榮、安祿山、李自成。
自古以來,邊軍的戰斗力都強于京營。而南京離邊境太遠了,而朱元璋不信任外姓掌控邊軍,所以解決辦法是設置塞王。
朝廷在南邊安心發展生產,控制錢糧;王爺們因為不可能投降蒙古,與朝廷互信度更高。朝廷可減少制約,防守效率更高;而且利益在邊疆,會比一般將軍更用心守邊防。
另外王爺們在邊關威懾,中央的權臣也只能夾著尾巴聽皇帝的話。總之,老朱家上下齊心,大明江山萬萬年。
可信,這套路在建文元年就崩盤。先是建文削藩,后有燕王靖難。
總之,朱棣登基后面臨一個問題:塞王制度必須取消,否則時間長了朝廷根本控制不住邊疆;那邊軍交給異性能放心嗎?
參考東晉、北魏、唐朝的情況,結論不言自明:異姓邊鎮大將靠不住;參考大慫朝,過度鉗制邊軍將領也不行,軍隊不能打仗,國家更危險。
于是乎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把朝廷搬到邊疆去,由皇帝親自守邊,就近控制邊軍。
軍隊控制住了,收南方之財用于北方國防,以北馭南,在當時看來的確很好。至于環境不如南京好,一來當年北京還沒那麼差,二來吃沙子的又不是皇帝本人,比起坐穩江山,都是小問題。
但搬到北方,離賺錢的地方就遠了,以當時的通訊條件,朝廷慢慢失去了對南方的有效控制,以至于收不了稅。
萬歷年間,經過二百年的發展,大明朝在冊的耕地、人口居然比不上洪武年,你敢信?又比如明朝鹽稅(考慮了開中法后)遠低于宋、清,但鹽價卻高于宋、清,錢都到哪里去了?
當然,這都是后話,指望成祖考慮那麼長遠也不現實。
總之,核心就是控制邊軍,收江南財賦歸北,以北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