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 是不是 再問為什麼。
戰功是用戰利品來證明的,而不是光靠口述,你口述上報必須和實際的戰利品對的上才行。
尤其是漢朝時期,軍功制是相當嚴格層層把關。
比如:漢文帝時期,云中太守魏尚,鎮守邊陲,防御匈奴,作戰有功。后因上報朝廷的殺敵數字與實際不符,只差六顆頭顱,被削職查辦。
李廣任隴西太守時,殺良殺降八百馀人,那是不計入軍功的。
據司馬遷春秋筆法表述的「李廣射虎入石」表現個人驍勇(但司馬遷史記又記載被三個匈奴兵打趴了十多個騎兵,李廣一百多騎兵才勉強拿下),并無獨立領軍戰斗的能力。
《史記.李將軍列傳》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
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
第一次領軍出塞,全軍覆沒,靠裝死逃回來。這時候還只是說匈奴兵多,吹吹自己逃跑時如何雄姿英發,依照漢律當斬,結果花錢贖為庶人。
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馀里,廣詳死。
第三次出塞全軍,盡亡其軍,靠張騫救命。這回直接吹遇到左賢王四萬大軍,吹自家殺敵四千。不說毫無斬首繳獲了,張騫帶一萬騎兵一來,所謂左賢王四萬騎兵就溜之大吉了。張騫是威震匈奴的名將啊!匈奴三四倍的兵力專揀軟柿子李廣捏,面對「威震匈奴」的名將張騫,左賢王還能望風而逃。張騫是以少勝多「不戰而屈人之兵」。
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
第四次出塞,好歹想跟在衛青身邊混個軍功,居然讓他獨立領軍過大漠,心高氣傲還想做前鋒將軍,漢武帝都不敢讓他大前鋒,萬一真遇到匈奴軍咋辦,全軍覆沒,這大決戰就功虧一簣了。先是氣急敗壞吵鬧,又不肯動身,最后留在漠南看風色十幾天。衛青回到漠南,明知失期是死罪,他還去見大將軍,估計是想著衛青脾氣好,先混過去,結果衛青派長史來問,他還不肯回復,直到長史要問幕僚,知道躲不過了才自殺。確切地說李廣不是死在疆場,而是自殺于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