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前有個南市區,南市區有個蓬萊公園,以前就是亂葬崗,把亂葬崗扒了做的公園,包括隔壁的市民新村也一樣。扒亂葬崗的時候,爛棺材和白骨就堆在路上,當年的孩子沒東西玩,弄個骷髏頭當球踢,或者拿把鐵鍬一下子把骷髏頭拍碎。我為啥能知道呢,因為當年沒事做玩骷髏的小孩子里有我爹和我姨夫。
中國自古大部分是窮人,窮人土葬別說經歷上百年了,幾年都混不過去,草席子尸體一包亂葬崗草草一埋,不用三天尸體就給野生動物給刨出來啃了。即使埋的深,一席草席子或者一副差的棺材,沒幾年就爛光了。
稍微有點錢的,買一副好棺槨,弄一塊好墳地,樹一塊墓碑,再來個墳包。這種墳一般能保存的時間相對長一點,前提是一直有人過去維護。田間的野草是見縫就鉆,別說以前的土地了,我外公外婆的墳,墳前是拿水泥鋪的,時間一長野草都能鉆出來。
一直有人去維護需要什麼呢,就需要家族人丁興旺,并且相對有點錢,但問題是中國歷史上一直處于戰爭狀態,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算,中國沒戰爭的年份不多,而且除了打仗還一直髮生災患。即使一個大家族能延續幾代,但碰到一次大戰爭或者大饑荒就可能流離失所,這種土墳一旦沒人去維護,風雨一催,野草一長,不用幾年就在地面上看不出有墳了。
考究點上面用石頭壘土包的,那就算倒霉到頭了,這樣修墳的家里一定有錢,那肯定有點陪葬品,一座荒墳,那就隨便刨了,刨開了哪怕里面找到一兩碎銀子都沒白干,都賺錢。
我外公的媽就是土葬,當年葬在常熟。後來當地要開發,土葬必須改革,所以要把尸骨啟出來然后火化后再找墳地。當年我還很小了,大概就十來歲的樣子,但啟墳這件事我記得清楚,那天我沒進去坐在外面的車上,為啥不進去呢,因為剛下過暴雨,去的時候還在下小雨,地很泥濘,而且那麼大的事我一個孩子跟著還要派個人管我,麻煩。
三十年過去了,現如今長輩碰頭有時候還會說起這事,說那天找墳就找了半天,因為到處是野草,根本找不到墓碑。外曾祖母這座墳修的還算考究的,因為我外公以前挺有錢的,這塊墳地當初還找了風水師看的。就這樣一座墳,一年野草就長的比墓碑還高了。
現如今清明節去掃墓,無非就是墓碑擦一擦意思意思,管理好的墓區管理員就給收拾的干干凈凈,過去擺上祭品,磕幾個頭,念叨念叨化點錫箔也就結束了。以前上墳不是這樣的,要帶著鐮刀鐵鍬去的,過去先除草就要大半天,然后把風化后的墳包再修理修理,蓋點新土上去。
現如今都不起墳包了,就一塊小墳地,但還有掃墓的傳統就是在墳前擺一塊新土,這個做法就是以前上墳時候規矩的延續,說明上過墳,修補過墳包了。
還有就是隨著地質演變,以前的墳上面有新土覆蓋了,那以前的墳就被壓在下面了,然后上面再起墳,周而復始。比如:
所以簡單的土葬并不能在歲月長河里保存很長時間,除非是帝王將相那種墳。
一個城市要發展要建設,一定會挖出以前的墓,面對這種事現在的做法是有考古價值的保留,沒考古價值的就填了,畢竟不能因為一座墳影響整個城市的發展,這樣的話,開封,西安,北京這種古城就別建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