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項羽這種不要命的傻子,當然這個「傻子」要有實力也是很重要的。幾千年來,人們都認為是項羽開掛打崩了秦軍,
但在《史記·張耳陳余列傳》中,司馬遷對巨鹿之戰諸侯軍的表現又提供了另一種說法:「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巨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
于是按《張耳陳余列傳》所敘述,則諸侯軍一開始是作壁上觀的,但并沒有全程吃瓜。這個說法也被《資治通鑒》采信了。
一開始新六國聯軍都還是害怕秦軍強大,都不敢自己先上,很快就出現了類似于反董聯軍都想保存實力,都怕自己第一個跟董卓打必然損失慘重,所以都停下來大吃大喝的局面。場面一度非常尷尬,看著又要被秦軍各個擊破了。
這個時候項羽殺了宋義統一了楚軍指揮,然后破釜沉舟強行進兵,同時派出精銳部隊不斷襲擾秦軍糧道,使得秦軍出現了一定的補給困難,但是秦軍對于缺糧卻沒有楚軍那樣的事先準備(類似于官渡決戰),雙方士氣出現逆轉。于是項羽果斷出擊,連勝秦軍數陣
于是司馬光就總結了一個綜合《項羽本紀》和之后列傳的說法:「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
此時秦軍還只是敗退,還沒到成建制損失,傷筋動骨的程度,「章邯引兵卻」,說明章邯還能夠有效組織撤退,但六國軍隊一看項羽勝了,秦軍正在敗退,立馬膽子全壯了,全體一擁而上。
到了這個時候聯軍士氣大振,秦軍士氣低落,完全無法抵御聯軍人海戰術,于是王離兵團基本被聯軍全殲,主帥非死即俘,精銳盡喪,之后劉邦就打進函谷關滅了秦朝。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六國軍其實主體是農民起義軍,只是打著六國王族旗號起兵,可能相對而言本來就更容易刷出不惜命的士兵和將領(項羽則還有項梁剛剛被秦軍擊殺的復仇buff)。就像反法聯盟為貴族利益而戰時被拿破侖各個擊破,前六次反法聯盟失敗五次,到了第六次變成了「民族之戰」,就一擁而上壓垮了拿破侖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