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矛盾的不斷產生和緩和。
雖然三國兩晉南北朝都屬于封建王朝,但是它們力量的配比是不一樣的。
東漢是皇族和豪族此消彼長的過程。東漢的劉秀憑借宗室身份和世家支持,能夠迅速平定天下。東漢的權力爭奪具體體現在皇帝-外戚-宦官的三角舞台上,實質上便是皇族和豪族的團結與斗爭。
東漢末年,在長達百年的土地兼并下,失去土地的流民登上舞台。三國的力量配比是皇權、豪族和流民。顯然,當時的豪族占據明顯優勢。曹丕和司馬炎,在和豪族達成共識后,可以迅速踢開皇帝,當家作主。西晉開國后,大大加強了皇族的力量。
西晉,區區幾十年,顯然沒有完成土地兼并。按道理還沒有流民出現的歷史背景。如果按照常態,皇族和豪族糾纏幾百年。
然而西晉出現了新勢力-胡族。八王之亂打空了晉廷,有的王爺引進了胡人繼續打。大量的胡人茁壯成長并當家作主。八王之亂加速了胡人勢力的崛起。
整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就是皇族、豪族、多個胡族、流民的大亂斗。胡人的加入,使得矛盾更復雜了。
南方六朝,皇族和豪族是統治力量。而北方則多是一個胡族(或胡族聯盟)和豪族作為統治力量(胡族雖多作為皇族出現,但大多數不具有漢人皇族的特征),也有胡族和流民作為統治力量的。但流民勢力還不占主導地位。
前后兩只燕的滅亡,就說明拋開豪族的胡族是成不了事的(前后燕的滅亡都與大規模查抄戶口動搖豪族勢力有關)。前秦的滅亡則說明胡族之間,也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後來怎麼解決的呢,是強大的胡族打得只剩下一支了。。。客觀來講,北魏壓根不具備什麼制度上的優越性,無論軍事和內政,都比不過前秦前燕。前秦打壓豪族,兩燕查抄戶口,都具有發展生產力的意義,然而時機不成熟(別的胡族在看著你呢)。
但是到了北魏,胡族競爭對手都打完了呀~~拓跋順理成章地變成了皇族。之后,為了成為真正的皇族,他們先離散部落,后進行了漢化改革。
但是胡族的力量沒有徹底完蛋,六鎮之亂又打了個復活賽,出現了北齊北周。北齊制度設計其實不弱,又有北齊律這種傳世名作,它打不過北周,除了君主太辣雞外,主要原因還是借胡族之力起家,之后順理成章背靠胡族(如果拉攏漢族太狠,在北齊政治上占優勢的胡族直接反你了,還談什麼改革),而胡族實力逐漸式微之故。
這里存在必然性,前期胡族相互搓磨,實力下降明顯,興亡都很快。后期胡族皇帝為了自身統治必然選擇漢化。胡族在南北朝后期實力下降明顯,太過依賴胡族必然成不了事。
到了隋唐,胡族生物學或社會學上死亡。胡族、豪族、皇族和流民的實力配比,又變成了皇族和豪族的配比。
不過到了唐末,土地兼并、流民又又又起來了。這次的流民不再作為配角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君主們,出身普遍不高。而且部分人還擁有少民戶口。如此復雜的力量配比,打得最長也最狠。
然后到了宋,豪族都木有了……豪族也打完了…..
如果說南北朝解決了當時胡族的問題,五代十國則解決了豪族的問題……
拋開元這個大bug不談。宋和明清,就是皇權不斷強化的過程(清以胡族身份迅速代行皇權)。 明清的權臣背后沒有豪族和胡族的支持,就和小雞崽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