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韓信不過一介無名小卒,夸夸其談,蕭何為什麼如此賞識他?
查看全部 48 個回答
回答1
2023/09/26

ADVERTISEMENT

韓信投靠項梁,后歸項羽,始終得不到重用,無他,彼此戰爭思路不同。

項梁一系的軍事思路源自項燕,項燕跟李信、王翦打仗,靠的就是莽,莽完對方不應,就撤走了。

項燕的軍事思路就是「強兵」,重視士兵的戰斗力。底層士兵戰斗力上來了,還要蛋蛋的謀略,一波莽過去,一力破十巧,你有什麼謀略也扛不住了。如果一波莽不穿,那麼肯定是士兵戰斗力不夠強,士氣不夠旺,兵甲不夠好,那就培養士兵的體力和武藝,給最堅固的鎧甲和最鋒利的兵器,把士氣提升上來。

所以項羽「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為的就是保持高楊的士氣,垓下之戰四面楚歌,項羽覺得楚軍士氣低沉,軍不可用,遂逃。

說通了吧。

在史記里搜一下「挑戰」,除了秦軍長平之戰向趙軍挑戰外,幾乎全是吳楚軍隊挑戰的記錄。

ADVERTISEMENT

吳楚士兵打仗喜歡以氣破之,士氣必須足,士兵也必須強,如此則莽上去就行了。

咱們看看吳越怎麼打仗的:

十九年夏,吳伐越,越王句踐迎擊之檇李。越使死士挑戰,三行造吳師,呼,自剄。吳師觀之,越因伐吳,敗之姑蘇,傷吳王闔廬指,軍卻七里。吳王病傷而死。闔廬使立太子夫差,謂曰:「爾而忘句踐殺汝父乎?」對曰:「不敢!」三年,乃報越。

吳王闔廬圍困主越王勾踐,越軍派死士挑戰,在陣前跳舞,大喊大叫,然后集體自殺,直接震驚吳軍士兵,越軍趁機攻擊,大敗吳軍,射中吳王,吳王闔廬就是吳王夫差的父親,接下來是夫差勾踐故事不提。

楚軍也這個調調,打仗靠莽,誰跟你打謀略。

王翦果代李信擊荊。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

ADVERTISEMENT

荊兵數出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

項羽的爺爺項燕也是這個戰爭思路,上來就打。王翦則駐扎下來耗楚軍的士氣。楚軍戰斗力驚人,如驚牛入人群,你只能等牛冷靜下來,用鮮草誘之,如果牛發瘋的時候你跟他硬剛,不死也要傷的。所以六十萬秦軍面對四十五萬楚軍,唯一的辦法就是堅壁不戰,屯兵跟楚軍耗,耗完楚軍士氣再耗他們后勤糧草,用強大的后勤把楚軍耗死。這是克制楚軍強悍戰斗力的唯一辦法。

再看項羽,也是挑戰: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ADVERTISEMENT

」漢王笑謝曰:「吾寧鬬智,不能鬬力。」項王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漢王使人閑問之,乃項王也。漢王大驚。于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閑而語。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項王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走入成皋。

楚軍挑戰是個傳統,吳越楚等南方國家打仗流行這個,挑戰的將士在陣前吆喝,對方不能不應,更不能用遠程武器射殺對方。如果不應戰,己方士氣就會受到打擊,容易被對方莽穿戰線一波帶走。漢陣營包括秦、韓等國家的士兵沒有這個傳統,不懂這個,看到楚軍士兵跑到兩軍陣前的空地上,在射程內,覺得對方是個找死的傻逼,就找神射手射殺掉對方。 項羽大怒,覺得漢軍不懂規矩不要臉:挑戰的壯士擁有豁免權,不能亂殺,你們漢軍怎麼這樣!所以項羽穿戴盔甲武器到陣前,漢軍神射手看到又有人來送死,就要射箭,被項羽嗔目叱之,直接嚇跑了。

還有曹咎被罵:

四年,項羽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謹守成皋。若漢挑戰,慎勿與戰,無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復從將軍。」乃行擊陳留、外黃、睢陽,下之。漢果數挑楚軍,楚軍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度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金玉貨賂。大司馬咎、長史欣皆自剄汜水上。項羽至睢陽,聞海春侯破,乃引兵還。漢軍方圍鐘離眛于滎陽東,項羽至,盡走險阻。

曹咎這個人是蘄縣的獄官,項梁在櫟陽犯事,讓曹咎寫信給櫟陽的獄官司馬欣(司馬欣是司馬遷的本家),把事兒消了。 關于蘄縣,項燕起兵大敗秦李信二十萬大軍,後來被王翦六十萬大軍堆死,項燕正是在蘄縣自殺。項燕自殺反而在楚地獲得極大聲望,可以想象,曹咎正是仰慕項燕的楚人,所以曹咎正是最正宗的楚人。

項羽囑咐他不要接受漢軍挑戰。漢軍挑戰,他果然不接受挑戰;可是漢軍罵他,他就繃不住了,出城打仗,兵敗。

這里暗示楚地風俗跟法家肆虐的韓魏秦三國迥然不同。楚人最注重士氣,平常打架也講究絕不認慫,韓信胯下之辱就不是個正宗楚人,被正宗楚人看不起。行法家的韓魏秦三國,特別是秦國,禁止私斗,要讓他們勇于公斗,也就意味著禁止百姓發生沖突。秦國百姓被慢慢改變,沒有是非對錯,被人羞辱也不敢打架,所以很容易羞辱來羞辱去的,這叫等而下之。楚人講究士氣,講究尊嚴,項羽特意囑咐被挑戰不要出戰。 項羽設想的最難以忍受的情況,大概就是被挑戰不敢應戰了,他沒預料到漢軍用難聽話辱罵。楚人受不了這個,因此曹咎出城野戰。

那麼楚人的性格也就出來了:任氣好俠,崇尚勇氣,絕不吃虧,絕不坐視被侮辱。

劉邦不是典型楚人,他爺爺那輩才搬來,作為魏人聚居在豐邑,周圍都是魏人,所以劉邦沒有受到楚風太大影響,他後來在沛縣工作十幾年才開始受到楚風影響。

劉邦愛罵人,愛羞辱人,明顯是魏人風格,楚人彼此如此羞辱不會善罷甘休,會鬧出人命,所以楚人反而不會隨意羞辱人。楚人羞辱的是看不起的人。

而魏人特點,看看自魏國逃往秦國的范雎,他跟人不對付,被人打一頓差點打死,對方完事把他扔廁所還往他身上撒尿。劉邦呢,扯下儒生帽子撒尿。不虧是魏人,這優秀的傳統還保留著……

韓信顯然也不是典型的楚人性格。

回到挑戰,再往后的漢景帝有吳楚七國之亂,吳軍又挑戰:

梁上書言景帝,景帝使使詔救梁。太尉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輕騎兵弓高侯等絕吳楚兵后食道。吳兵乏糧,饑,數欲挑戰,終不出。

總結一下吧,南方吳越楚三國的軍事傳統就是以強健的士兵配合高昂的士氣,形成強悍戰斗力,有了強悍戰斗力還要什麼錘子的謀略。一個特種兵能把你吊起來打,假設來幾萬個特種兵,而且配合無間,還用講權謀?直接干挺對方就完事了。一波莽就能勝利的事兒,你跟我講謀略?整個吳、越、楚南方地區的軍事傳統就是玩直的。

他們不是不玩謀略,只是更重視以絕對的戰斗力贏得勝利。當強悍的戰斗力無法贏得勝利的時候,他們也會請教兵法謀略,比如吳國國力不敵楚國的時候,就用孫武訓練士兵。 但這只是給南國軍事增加了謀略的部分,他們的戰爭思路依舊是增強底層士兵戰斗力,配合高昂士氣,一波莽穿對方完事。

當然這種戰爭思路也是被逼的,吳楚南國都沒有得到徹底開發,糧食產量感人,沒法跟中原人拼后勤,只能打速勝戰。如何速勝?那就是不要陷入持久戰,不要跟對方拼后勤,不要對峙。不對峙就只能主動進攻,所以他們把技能點都點進攻性上。

你明顯可以看到,從項燕到項羽,特別是項羽殺死宋義,楚軍的軍事思路主動加被動,最終完全走向向進攻型策略,項羽把進攻性點滿,其戰術手段極有特點,戰斗力極強。

敵人這種戰爭策略,己方除了暫避鋒芒,其實是無解的。王翦六十萬大軍面對四十五萬孤憤的楚軍,照樣選擇避其鋒芒,跟楚軍拼后勤,耗對方士氣,等對方氣餒才出擊。 劉邦跟項羽打,也只能對壘,不能野戰。劉邦的思路依舊是避其鋒芒,拖成持久戰,斷其后勤,用強大的后勤滅掉對方。吳楚七國之亂,照樣是漢景帝弟弟梁王劉武跟吳軍打成持久戰,周亞夫斷吳軍糧道,迫使吳軍潰敗。

沒辦法,吳楚軍事被后勤牽累,其發展思路嚴重特化,發展到極端,戰斗力極強,別人靠野戰很難打敗他們,中原軍隊的策略是靠后勤堆死對方。

另一個問題,項羽為什麼要殺宋義?宋義的軍事思路是北方式的,而項羽或者說項家軍習慣南方式的一波莽,宋義項羽有路線性的根本矛盾。

宋義聽說章邯軍團在巨鹿城下跟趙軍死磕,他的思路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首先聯合齊國,等秦趙軍隊拼光,齊楚聯軍去摘桃子。這個思路其實沒錯,長平之屠不遠,趙軍不可能投降,所以秦趙巨鹿之戰如果沒有其他人參加,必然死磕到底。 可是這個思路不適合楚軍。楚軍的后勤決定了楚軍只適合一波莽,而宋義的謀略建立在強大的后勤基礎上,這恰恰是楚國不具備的。

宋義把軍隊駐扎下來閑等,只能耗光后勤糧草,同時把楚軍的士氣敗壞下來,換言之,宋義的戰爭思路完全不適合楚軍,他企圖削弱楚軍的優勢(高昂士氣帶來的強悍戰斗力),而用楚軍的劣勢(羸弱的后勤)跟秦軍斗。這是愚蠢的,項羽當然不同意,所以干掉宋義,立馬出發攻擊秦軍。項羽完全發揮了楚軍的優勢,破釜沉舟,以高昂的士氣和強悍戰斗力,把觀戰的諸侯軍隊嚇得夠嗆。

破釜沉舟你品品,因為楚國國力相對秦國弱,所以缺點就是后勤。長平之戰趙軍跟楚軍一樣困境,一旦被秦軍拖入持久戰,拼后勤消耗,就會被秦軍拖死。後來項燕又被王翦拖入持久戰拖死。 所以到項羽這里,項羽針對秦軍善于打持久戰特點,高度特化自己的戰爭策略,完全拋棄自己的劣勢(別說保后勤了,破釜沉舟,自己斷自己后勤),把重點完全百分百放在優勢上,那就是強悍戰斗力,進攻能力。項羽注重士氣。

項羽注重士氣還有幾個證據。一是鴻門宴前,項羽說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打仗前,先讓士兵吃飽飯,士氣養好。二是項羽對士兵說話溫柔禮貌,將士生病了他會去看望,食物跟士兵一樣。第三就是前面提到四面楚歌,士氣不可用的時候,項羽立馬逃跑。

項羽是勇力派代表,他的思路適合楚軍,宋義則走政治路線,不以軍事勝利,想要以政治上的勝利贏得最終勝利。他主持跟齊國和解,派兒子去齊國擔任官職,你細品,這是去享福嗎,這是派兒子去當人質。 他的思路是讓秦趙死磕,完事齊楚聯軍摘桃子。可是這是建立在后勤充足基礎上的。

與此同時,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是這麼干的: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王翦告訴士兵不著急,然后每天讓士兵休息,每天洗洗澡,玩扔石頭的游戲,王翦后勤沒問題,他跟士兵吃一樣的飲食,讓士兵不會焦躁。

宋義思路類似,可是當時的情況是楚軍后勤有問題,宋義只顧自己吃得好,士兵吃的只有一半是軍糧,一半是摻雜的蔬菜豆子,而且當時正好下雨,氣溫有點冷。楚軍大多是南方人,到北方恰好又下雨天,楚人更冷了。士兵又冷又餓,宋義卻躲軍帳里置酒高會,吃好喝好,這就很容易敗壞士氣。 而楚軍的兩大法寶之一(如果湊三大法寶的話,第三個就是吳楚優良的兵器,畢竟吳鉤嘛)就是高昂的士氣,項羽坐不住了。

項燕、項梁、項羽都是典型的楚國軍事專家,項燕項梁或許還講究策略,到項羽這,他殺死宋義后,就全部點戰斗力和突擊能力上去了,謀略只是輔助,確保沒有短板罷了。而戰斗力非常依靠士氣,也就是說,你不能是孬種,不能膽怯。韓信呢,他有胯下之辱。

同樣是名將,韓信走的是謀略思路。韓信這個姓來自中原,他繼承的是中原的思路,以謀略而非戰斗力為取勝關鍵。所以韓信敢用弱兵,也能用弱兵。

韓信克趙的背水之戰,就是班固所謂兵權謀家的代表作。韓信微末時忍受胯下之辱,正是他日后走謀略的征兆。這類軍事大家,不在乎名聲,不在乎鬼神,他們打整體戰,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目的是最后勝利。

而這個思路恰恰是南方吳越楚三國的軍事大家非常排斥的。他們看不起韓信的戰爭思路,更看不起韓信胯下之辱的經歷,覺得這人慫蛋一個。

關于為什麼他們排斥這種思想,咱們先分析一下吳越陣前自刎那個故事。

吳伐越。越子句踐御之,陳于槜李。句踐患吳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動。使罪人三行,屬劍于頸,而辭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歸死。」遂自剄也。師屬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敗之。靈姑浮以戈擊闔廬,闔廬傷將指,取其一屨。還,卒于陘,去槜李七裡。《春秋左傳》

在這個故事里,吳越士兵在決戰前,越軍先挑戰,派百十個死士到吳軍陣地前搞行為藝術表演,大喊大叫后自殺。吳軍震驚,被突擊打敗。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故事里你怎麼能找來百十個死士?死士自殺為什麼能震驚吳軍?

現在的中國人會難以理解,因為我們相當缺乏宗教思想。如果你是信教的,或者外國人,或許更能理解這個故事的邏輯。

我們認為,越軍這邊,找一個愿意赴死的死士容易,可是找百十個死士很難。而吳軍這邊,陣前被敵人行為藝術震驚是可能的,但全體吳軍被震驚,以至于被越軍突擊而不能有效還擊,被沖夸陣線,被追亡逐北,這也難以理解。

咱們覺得,什麼行為藝術,你隨便死,我要是眨一下眼算我輸。

吳越這一戰作為勇力派的開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只對他們門派內有效,對中原軍隊效果不大。經過兩百多年戰國時代,到項羽這才算是理論和實踐完備。

回到吳楚之戰,我們難以理解的障礙就是我們缺乏宗教傳統。我們無法理解佛教磕長頭這種折磨自己的手段,也無法理解中世紀虔誠教徒用刀片鞭打自己肉體,把自己打的血肉模糊。 我能理解,我本人是不信教的,但我在心里模擬過這種虔誠感。

其實信什麼不重要,信了,然后努力把自己當作被選中的人,更優越的人,去取悅于神。那麼,如何取悅神呢,那就是表現虔誠。如何表現虔誠呢,那就是我對神的愛使我違背和戰勝了我的本能,也就是自虐。故而,越自虐越虔誠。

中世紀用刀片把自己打血肉模糊的人,被封為圣徒,連國王都要尊敬,以得到圣徒的一件血衣為榮。

咱們虛構一下當時場景。

勾踐說:此刻到了存亡危急之時,我們的神需要你們的奉獻,站出來吧,我只有一百個名額,誰愿意當死士,把自己奉獻給我們的神!

嘩嘩站出來幾百百人,彼此爭搶名額 勾踐選出來百十個人。

勾踐說:我們越人要完蛋了, 你們的妻女就要被擄走了,我們的神明就要墜落了!你們肩負最后的希望!我要你們在陣前跳起戰舞,發出此生最后也是最響亮的高呼,然后在吳軍面前把自己獻祭給我們的神!

眾死士曰:諾!

依此而行,吳軍大恐懼。

吳國士兵為什麼恐懼?

那麼為什麼中世紀歐洲國王要跪下親吻圣徒的腳呢,為什麼還敬畏他?因為他的宗教虔誠更堅定,換言之更軸,就這麼簡單。

別管對錯,只要認準了去干,干到極致,那麼這種力量就讓人害怕。俄國人風俗里有愚圣的說法,就是那種別管對錯,他就是軸,他就認準了,別說前面有南墻了,就是有一百面南墻他也不回頭,他也要用腦漿把一百面南墻一一撞破。

這股子軸勁兒任誰也害怕。

英語里說,where is a will,where is a way。這句話的意思從某種程度上就是說,你有個想法,你夠軸,你比他軸,他就會讓路,你最軸,全世界都為你讓路,所以你就有了路。當然,本意不是這個,我是故意理解偏的,以方便大家理解。

類似的還有愚翁移山,愚翁軸得連天帝都怕了。

愚翁不是愚蠢,其實就是固執、軸的意思,也就是說,敢自虐,能夠自虐,夠固執,以宗教般的虔誠固執地軸下去,有時候就意味著絕對的力量。

另一個例子,崔杼弒君的故事里,史官也是這麼軸,殺了三個還這麼記,南史氏聽說后也跑來讓崔杼殺。固執,宗教般地固執,你隨意殺,我不怕死,我不怕自虐,這種軸勁兒把崔杼整麻了,只能作罷。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別管你信的是誰,只要你夠軸,就會讓人害怕。

那麼越人百十個死士自愿在陣前自殺,你想象一下,一百個死士只要有一個人遲疑了,最后不愿意自殺,則整個事情會變成鬧劇,吳軍只會哄堂大笑,不會被嚇到。一百個死士,沒有一個人遲疑,全部自殺,這個機率用數學計算是極小的。 可是越軍竟然做到了,用貝葉斯公式計算,用結果反推原因,則意味著越軍已經困獸猶斗,被急紅了眼,每個人都是死士,敢跟吳軍一命換一命。

這是從心理的潛意識層面解釋的。用宗教解釋,那就是越人的神得到極為隆重的獻祭,必然會保佑越軍。吳軍能不能站出來一百個自愿自殺的死士獻祭給吳人的神呢,吳人可沒有被逼急,他們很清楚找不出一百個死士。所以吳人的神保佑吳軍的力度會很小。

這就導致還沒開戰,兩幫迷信的人里一方的吳軍已經動搖了,預設了己方不受神靈保佑,會打敗的結果。吳軍此時膽氣為之奪,所以越人一沖鋒,吳軍陣營就潰敗,全當了逃兵,吳王闔廬攔都攔不住,亂軍中被射了一箭死掉了。

周人改革宗教,周人輻射的范圍內,如三晉、秦等,搞陣前自殺,降低對方的士氣的做法,根本嚇不倒對方,這些國家的人不吃這套,因為他們宗教思想并不強。 東之齊,南之吳楚,他們普遍有宗教傳統,宗教思維強烈,所以吃這套。

現在我們看磕長頭的人,不覺得虔誠;我們看歐洲中世紀整活兒的圣徒,只會覺得這人自殘,是傻逼。同樣的,秦漢時代的劉漢陣營的士兵看到西楚陣營的勇士挑戰,也覺得他傻逼,自愿走進弓箭射程白白把命送掉。

所以中原人根本不適合兵形勢的軍事思想,搞不了南方一波莽的打仗思路,我們更擅長靠權謀打仗。既然此處是劣勢,在戰國壓力下,各國紛紛拋棄不管自己缺點,狂點優勢。秦晉之國(三晉加秦,秦後來引進太多韓魏國人才,在思想上被完全法家化了,或者說被中原化了)就大力發展謀略,而吳楚因為土地未完全開發,后勤是劣勢,不能打持久戰,故而著眼于首戰擊破敵軍的進攻能力,發展兵器(吳鉤),注重培養高昂的士氣,培養基層士兵的身體素質。

當然,關于更注重基層士兵身體素質這塊存疑,因為我沒有堅實的證據,史記里也沒正面記這個事情。這只是邏輯上自然推出的結論。不過不堅實的證據倒有幾個,比如楚人項羽身材魁梧,力氣大,為吳中男子所驚懼。再比如史記提到夏侯嬰和王陵是沛縣人,但沒有說他倆是豐邑人,一般來說如果是豐邑人會特別說明,則兩人大機率是沛縣本地人,不是豐邑的魏國移民。而作為沛縣土著是楚人,巧了,夏侯嬰和王陵兩人都曾看到死囚犯身材高大白皙不一般,就救下了兩個死囚,這兩個死囚正是大名鼎鼎的韓信和張蒼。或許這三個例子都暗示楚人有著很強的身體崇拜。與之作為對比,從齊地來的呂公并不是看中劉邦的身材,而是看中劉邦非凡的相貌(準確來說是臉上五官)和談吐氣度,魏人張耳、陳余也分別因為非凡的氣度被魏地富家翁招為女婿,則起碼魏齊等地跟吳楚等地觀人的側重點非常不同:吳楚人更看重強健的身體,齊魏更看重一個人的談吐氣度和相貌。

總之吧,當時以周禮輻射范圍為區分,周禮范圍內的軍事思想是權謀,因為宗教氛圍薄弱,上層也沒有手段輕易激起士兵的士氣,很難靠士氣形成強悍的突擊能力莽穿敵人,恰好中原農耕發達,物產豐富,后勤能支撐他們發展兵法權謀。周禮輻射范圍以外的軍事理念是強悍士兵加高昂士氣,以宗教的虔誠激起士兵高昂的士氣,不怕死的勇氣,一波莽穿對方戰線,然后追亡逐北完事。他們不是不想玩謀略,而是你玩我也玩,結果就玩到一起去了,雙方棋逢對手就會陷入對峙,而持久戰考驗后勤能力,對生產力不發達導致后勤保障能力薄弱,且處于水系下游,難以把后勤物資搬運到戰場的吳越來說,搞權謀就是拼后勤,拼后勤是吳越短板,用劣勢跟敵人打是愚蠢的,所以他們專精突擊能力,避免打成消耗戰。 這一思路到項羽到達巔峰。

韓信雖然生活在楚地,但他的戰術思路是發展權謀而非勇力。而權謀是什麼,是智慧。智慧是什麼,智慧這玩意兒我越思考,越發現,他跟怯懦是同義詞,甚至很多時候根本就是怯懦。

越智慧的人,越容易怯懦,或者在旁觀者眼中,智慧的人表現出怯懦的行為。對于真正大智慧的人,或許他能平衡智慧和勇敢,但對于很多人來說,智慧越多越怯懦。

韓信為什麼要鉆褲襠?因為他智慧,他聰明,他懂得識時務者為俊杰,他捉摸來捉摸去,覺得受點羞辱跟丟掉一條命比,還是命更重要,所以他才鉆褲襠。

而在南方楚國普遍的勇力派(也即是班固所謂的兵形勢家)看來,委屈求全、識時務者為俊杰就等于慫。在韓信看來胯下之辱是明哲保身,在楚人看來胯下之辱是怯懦行為。

那就什麼也別說了,吳楚出身的將軍們,有一個算一個,都不喜歡韓信,也無法理解韓信的價值。龍且對他就相當鄙視,更何況最正宗的勇力派代表項羽又如何能欣賞韓信的兵法謀略呢。

項羽最喜歡給優秀的士兵配上堅固的盔甲、鋒利的刀劍,鋪以高昂的士氣,一波莽穿對方,要錘子的軍事謀劃。韓信多次給項羽出主意,項羽沒聽,最后戰斗也都贏了,那麼項羽覺得,我為什麼要聽你韓信的?你韓信的謀劃有個蛋用。

其后的武帝時代,秦軍的打法已經固定,那就是極其善于防守,極其不善于進攻,一進攻就失去水準,李廣其是也。

秦軍的問題在于,他們以隊伍的整體,按砍頭和傷亡算軍功。比如一個小隊,砍下十個敵人人頭,卻死了三個,那麼戰功就在七個。如果損失十一個,那麼戰功就在負數,需要受罰。

所以秦軍打仗極其講究穩妥,只要能茍,絕不主動進攻,自己死了不算什麼,隊伍會受罰的。所以秦軍的體制,事實上懲罰和抑制士兵的主動進攻行為,這跟善于主動進攻的吳楚系軍隊的風氣極為不同。這種風氣固定到戰法里,所以秦人李廣防守很強,進攻就找不到北,這是后話了。

西楚系將軍嫌棄韓信,韓信去楚歸漢。我稍微整理一下相關時間點的年表:

秦二世三年七月,劉邦略南陽,已定。

秦二世三年八月,巨鹿之戰結束,章邯降,項羽以司馬欣統帥二十萬秦軍,帶章邯在身邊,實為軟禁。申陽攻下河南(洛陽盆地附近),歸項羽;沛公不敢與爭鋒,轉徑南陽。趙高弒君。

秦二世三年九月,趙高立子嬰為秦王,去皇帝號。子嬰殺趙高以族。

顓頊歷以十月份為歲首,當年沒過完秦二世就死了,所以當年的十月份被司馬遷排為漢元年第一個月份。

漢元年十月,漢王急爭入關中,徑南陽入關中,數戰,秦王子嬰降漢王。

漢元年十一月,漢王約法三章,收買人心。項羽率領諸侯軍押解二十萬秦軍,徐,漢王得先入關中。項羽與諸侯共坑殺二十萬秦軍于新安。

漢元年十二月,鴻門宴事件,漢王屈服。項羽屠燒咸陽,殺秦王子嬰。或說項羽都關中,不聽,諷刺,烹之。漢王依約為關中王,項羽已許章邯為秦王,報于懷王。懷王曰如約。

漢元年一月,項羽欲以軍功封王,乃尊懷王為義帝,虛之耳。

二月,大封諸侯。薄封漢王于巴蜀漢中,漢王怒,已耳。

三月,項羽奪諸侯兵,獲楚精兵。還諸侯嫡系,其從者皆令自擇(我猜測的),以弱諸侯。

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 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史記·高祖本紀》

那麼問題來了,「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具體如何解釋?

這個「三萬人」和「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是怎麼回事?慕從者數萬人是包含在三萬人里,還是兩者是單獨的?三萬人是項羽在劉邦十萬人基礎上給的嗎?

咱們看韓信在年表中的描述:

兵初起,以卒從項梁,梁死屬項羽為郎中,至咸陽,亡從入漢,為連敖典客,蕭何言為大將軍,別定魏、齊,為王,徙楚,坐擅發兵,廢為淮陰侯。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這里提到「連敖典客」。

連敖是楚官名,以連敖從劉邦的還有幾個,都是楚人出身。

典客有一個詞意是秦置官名,為九卿之一,后改名為大鴻臚,顯然漢初既沒有處理外族事務的需要,當時韓信的資歷也也不足以擔當九卿的崗位,所以典客就是字面意思,典當來的客從者,或者說,交換來的客人。

那麼連敖典客的韓信屬于所謂「楚之慕從者數萬人」,還是屬于「三萬人」的一員?

項羽沒有必要在劉邦十萬人基礎上再給三萬人,再加上慕從者數萬人,則如果不奪走劉邦軍團重新分配,則此時的劉邦軍隊達到十六七萬大關,項羽忌憚劉邦,不會給他如此多軍隊,項羽手里也沒有三萬人給劉邦(項羽本部就四萬到七萬,再加上巨鹿之戰損失不少人,項羽本部士兵更少,他手里的其他諸侯軍隊不屬于他,是將軍們自己的)。 更何況考慮到當時南方并沒有得到先進生產技術,人口并不足以養活十幾萬軍隊,所以項羽讓三萬士兵跟劉邦,再加上數萬慕從者。

則項羽分封過程應該是這樣的:十二月份鴻門宴后劉邦交出軍隊,項羽接收沛公軍團十萬人,但不能太過分,所以砍去七萬,只還給劉邦三萬原本的嫡系。顯然項羽分封各諸侯王也用了類似的奪軍摻沙子過程,所以各諸侯王才老老實實就國。所以劉邦才非常生氣,在蕭何列傳里發怒要攻打項羽。在蕭何列傳里,描述劉邦這段跟傻逼一樣,很失劉邦素來理智的水準。蕭何列傳提到劉邦要攻打項羽,蕭何勸他不要,會死的,他問怎麼會死呢。這個問題就很無厘頭,因為劉邦帥軍攻打項羽肯定會被打敗殺死,別說劉邦,連智障都知道不要招惹這時候的項羽,劉邦不能不知道。 可是如果劉邦不是帥軍反抗項羽,只是大怒去找項羽發泄講理去呢?蕭何列傳此處的劉邦的異常舉動,似乎也印證了我的猜測,那就是劉邦鴻門宴后就被奪走軍隊。

然后是一系列扯皮,一月份,項羽把劉邦分封到巴蜀,劉邦稱號是漢中王,但不包括漢中。

項羽又把咸陽搶到的錢分給諸侯一些,劉邦肯定分得部分,給韓國司徒張良很多錢,感謝張良鴻門宴幫助劉邦。

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

張良把這些錢賄賂項伯,劉邦聽說后,通過張良渠道賄賂項伯,讓項伯說情,把漢中給漢中王劉邦,也算名正言順,項羽同意了。

二月份到三月份,甚至包括一月份和四月份一部分,項羽跟范增就在謀劃如何處理諸侯的軍隊,如何分配諸侯國的范圍。處理軍隊就是全部都走,只給部分嫡系,剩下軍隊打亂后重新分配分配,以削弱諸侯勢力。

劉邦十萬人,被奪走七萬,只給三萬人,剩下的他國士兵再塞給劉邦一些,這些就是所謂的慕從者。

那麼毫無疑問,韓信必然就作為連敖典客,屬于數萬慕從者了。典客,就是交換來的客人,交換來的是韓信等人,劉邦那七萬人都被換走了。

解決了韓信投漢過程,咱們再看看韓信坐法當斬這個事情:

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史記·高祖本紀》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 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史記·淮陰侯列傳》……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史記高祖本紀》

四月漢王從關中的戲亭出發到漢中國的首都南鄭,八月返回關中,中間大概四個月來來回回,那麼從關中到南鄭大概兩個月,則韓信坐法當斬則當在四月份到六月份之間。

兩個月時間,韓信能犯什麼錯以至于坐發當斬呢?

同樣還有坐發當斬的是丞相張蒼:

張丞相蒼者,陽武人也。好書律歷。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有罪,亡歸。及沛公略地過陽武,蒼以客從攻南陽。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遂從西入武關,至咸陽。沛公立為漢王,入漢中,還定三秦。——《史記·張丞相列傳》張蒼德王陵。王陵者,安國侯也。及蒼貴,常父事王陵。陵死后,蒼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歸家。——《史記·張丞相列傳》

張蒼在秦朝也是坐法,在漢軍中也坐法,這說明這人有點問題。實際上張蒼本人政治敏感性不高:

蒼為丞相十馀年,魯人公孫臣上書言漢土德時,其符有黃龍當見。 詔下其議張蒼,張蒼以為非是,罷之。其后黃龍見成紀,于是文帝召公孫臣以為博士,草土德之歷制度,更元年。張丞相由此自絀,謝病稱老。蒼任人為中候,大為奸利,上以讓蒼,蒼遂病免。蒼為丞相十五歲而免。孝景前五年,蒼卒,謚為文侯。——《史記·張丞相列傳》

漢文帝需要祥瑞支持他的政權合法性,所以有個人就上書漢為土德,未來會有黃龍出現,後來果然就出現黃龍了,你就說巧不巧吧。上書給文帝,黃龍沒出現的時候,文帝讓張蒼辦這個事兒,張蒼竟然覺得這事兒扯淡(張蒼此人學識淵博,懂得歷法,他不可能相信黃龍能被預言),所以丟一邊不管了。文帝能怎麼想,只能覺得這人跟自己不一條心,後來就整一下張蒼,張蒼就主動辭職了。

或許這件事里有張蒼功臣集團不賣文帝面子的原因,總之他最后還是辭職了,這說明張蒼做事不太小心,則他前面兩次犯罪很可能是真的犯錯。 後來他極其尊重王陵,可見在漢軍坐法當斬這件事真的是理虧,王陵不救他他就完蛋了,因此他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王陵。

那麼韓信對救他的夏侯嬰如何,他是否非常感激夏侯嬰呢?沒有,史記沒有任何這方面的記載。這是否說明韓信犯罪并不是韓信的錯,所以韓信不感恩呢?

那麼就需要問問,韓信本人是否是個懂得感恩的人嗎?很遺憾,韓信并不是一個擅長感恩的人。漂母連續幾十天給他食物吃,他不上門拜謝漂母,而是把恩人找來,給點錢了事。但是後來別人勸他造反被他拒絕,他的理由是漢王對他好,所以他不忍背叛。

總之吧,韓信此人對感恩并不十分積極,他對知遇之恩的蕭何,提拔之恩的劉邦也有些兩面三刀,哪怕他真的犯事,夏侯嬰真的救他,他也未必真的如何感恩夏侯嬰吧。 所以我們無法知道韓信坐法當斬是否真的是他觸犯法律了。

我本人的看法是,韓信根本沒有觸犯法律,而是因為他的連敖典客身份。

剛才提到他是連敖典客,連敖說明他是楚軍系列的,這其實不必說明,因為他的傳記里寫明了他先投項梁,后歸項羽;典客說明他是換來的客人。韓信正是所謂數萬慕從者的一員。

而劉邦的三萬人,是項羽趁劉邦鴻門宴屈服,奪走劉邦軍隊七萬軍隊,只還給他三萬嫡系士兵,再任由其他諸侯的所謂「慕從者」隨機補充給劉邦,以達到摻沙子和諸侯彼此牽制猜疑效果。

這就意味著,在劉邦集團看來,這些慕從者大多是投機分子,或者更甚,是楚軍安排的奸細。

劉邦要反項羽,那麼就必須對慕從者搞大清洗,韓信作為楚之慕從者,當然是大清洗的首要目標,所以從關中還沒走到南鄭的兩個月里,韓信就被隨意找個理由,坐法當斬了。

于是,我們或許揭開了隱蔽的歷史:自漢元年四月到六月,漢軍自關中到南鄭途中,對數萬慕從軍中的楚人展開大清洗,項羽那邊來的楚人幾乎悉數被斬殺。其他諸侯的慕從者也容易做內應,以襲擊漢中國,所以劉邦燒了棧道,讓山東諸侯無法通過棧道攻擊劉邦。如此則讓這些實為間諜的所謂慕從者失去作用,只能逃走。

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

至此,韓信入漢和坐法當斬的過程就清楚了。他作為連敖典客,在大清洗中被找個理由坐法當斬,已經殺了十三個人,恰好到他這里他遇到了夏侯嬰。夏侯嬰是劉邦親信,韓信喊得很有講究:

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滕公奇其言,壯其貌,為什麼就放了韓信呢?

韓信身材高大,說明什麼,說明他不是個雜魚,是個有身份地位的人,這種人理應受到項羽的信任,不該被放到危險的地方。可是他竟然被項羽派來當間諜這種危險的工作,這意味著他根本不受項羽信任。這才是滕公壯其貌把他放了的原因。史記里滕公并不是劉邦男寵,也沒有記載負責替劉邦找男寵,韓信身材高大不至于成為放過他的理由。他身材高大,長相富貴(被漂母呼為王孫),卻被項羽派來當間諜(慕從者,典客),顯示他不是項羽親信,這才是滕公放過他的理由吧。

再加上他的語言表明他把劉邦當自己人,當主上,因此他才被釋放。

被釋放后,滕公跟他交談,覺得他很有本事,所以向劉邦推薦,可是劉邦并不認可夏侯嬰的眼光。畢竟劉邦夏侯嬰相熟,了解他本事,覺得夏侯嬰發現不了人才。只是車神夏侯嬰是他的絕對親信,唯一信任的人,既然夏侯嬰張口推薦,哪怕劉邦不覺得夏侯嬰有伯樂的眼光,也不能拂了夏侯嬰面子,因此派慕從者楚人韓信去干后勤。

一來,干后勤是肥差,夏侯嬰舉薦的人不能虧待了,就讓他享福去吧,也算是對夏侯嬰有交代。

二來,從項羽那跑來的楚人,劉邦始終不太信任,所以不能讓他領兵,只讓他運送糧草,如果韓信真是間諜也不至于造成太大后果。

如此,則干后勤的韓信跟后勤總長蕭何便有了見面的機會,蕭何跟他交談,發現這小子不得了,于是數次向劉邦舉薦。 劉邦又不聽。蕭何的眼光總可以了吧,為何劉邦依舊不用?

別忘了,蕭何是楚人,韓信是楚人,項羽也是楚人。被庸齒背叛這個事情雖然過去了,卻成了劉邦心里永遠的刺。

沛縣只是劉邦工作十年的工作地,豐邑才是劉邦生活二十多年的老家啊。結果沛縣沒反,反而豐邑的鄰居鄉親們跟著庸齒背叛了劉邦。你知道這大逼兜對三十八歲剛起兵的劉邦是多大的傷害嗎?

從此,劉邦心里有一根刺,「身邊人可能背叛自己」這個信條永遠扎在劉邦心上,劉邦從此再也沒有真正相信過任何人,夏侯嬰、蕭何、張良、陳平、呂后、張耳、王陵,簡而言之,包括任何人。

那個喜歡打鬧的、熱心的、甚至是幼稚的劉邦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冷酷的權力機器。

哦?楚人夏侯嬰饒了從楚人項羽那里來的慕從者楚人韓信,并向我推薦?

哦?楚人蕭何多次向我推薦從楚人項羽那里來的楚人韓信?

劉邦不僅不會重用韓信,反而會提防韓信。

家鄉豐邑跟著庸齒背叛劉邦,這且不說。左司馬曹無傷也背叛劉邦,這人什麼身份?

秦泗川監平將兵圍豐,二日,(沛公)出與戰,破之。命雍齒守豐,引兵之薛。泗州守壯敗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馬得泗川守壯,殺之。

此處的左司馬就是曹無傷。

在劉邦投奔景駒之前,庸齒被委派掌管豐邑,立刻背叛,曹無傷被劉邦賦予獨立領兵的權利,獨自追擊并斬殺郡守。庸齒和曹無傷作為唯二前期就有名有姓出現在記載里的直屬部下,最終都背叛了劉邦。這個痛有多大?

劉邦輕易不記仇,他記的仇可太大了。

他被爸爸安排學秦國文字進公務員,他不喜歡這條路,所以他去找偶像信陵君當門客,信陵君在他是嬰兒的時候就死了,他非要逃離父親給他規劃的人生路線,去信陵君門下張耳那里當門客。

這期間,項燕起兵反秦,鬧得非常大,劉邦必然有所耳聞,甚至有所波及。他大概很反感秦國,因此不想學秦文,也不想聽爸爸的,楚國未滅就準備學秦文,這妥妥賣國投降投機行為,二十出頭的劉邦大概很反感。

秦始皇通緝張耳陳余,張陳亡匿,秦始皇斬斷了劉邦的路,劉邦只能回家。

回家也不想回父母那里,劉邦留在大嫂家里吃飯,然后被大嫂刮鍋底,劉邦被徹底斷掉所有路子,被迫聽從父親安排,跟盧綰一起學秦文,試為吏,負責押運囚犯到關中做苦力,給秦國輸送炮灰。你說他恨不恨大嫂。

庸齒曹無傷呢?

劉邦自立為沛公后,又開始做夢,他不想從其他勢力那里得到認可,而是自己搞赤帝子斬白帝子的君權神授,自成體系,野心極大,軍隊只祭祀炎黃和蚩尤,什麼周天子、楚王都看不起。

夢很美,結果庸齒的背叛把他打醒,他只能灰溜溜地選擇投靠景駒,后投靠項梁。

大嫂和庸齒都極大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他原本的人生規劃其實都有些幼稚,他大概認識到這點,但不愿意承認。誰沒有幼稚過呢,但叫醒我們幼稚夢的人,我們總會討厭他。

曹無傷此人更是賣主求榮,他最開始就是劉邦陣營里獨自帶兵的大佬,看著其他諸侯的部下被封侯,他就不平衡了,所以想要把主公劉邦的腦袋當投名狀,想封個王。

這是劉邦第三次夢醒,他坐著獨占關中的白日大夢,妄想十萬人抗衡項羽四十萬聯軍。結果被曹無傷的背叛吵醒。劉邦事后肯定也知道自己做法不對,但曹無傷的背叛不可原諒,回家就誅殺曹無傷。

曹無傷為什麼背叛,大概正是因為他是劉邦軍隊二把手。奧林匹克運動會誰最虧,第二名。 第三名還可以說自己實力不濟,畢竟前面有兩個高于自己的,可是第二名訓練時的付出跟第一名也差不多,卻沒有拿到最好的金牌,所以第二名最虧。

劉邦軍隊二把手的曹無傷也覺得自己一路上出力多,此時看項羽勢大,就想除掉一把手劉邦,自己二把手變一把手,成為豐沛軍團的頭目,順便封個王。

關于曹無傷是二把手,是我瞎猜的,因為曹無傷的事跡幾乎全部被抹去了,只有不得不提到他的地方提到他。

那麼曹無傷此時的地位顯然在曹參蕭何之上。曹無傷如果不反,戰后封侯次序至少在前三,則曹無傷深受劉邦信任無疑。

然而堪稱軍隊二把手、沛公分身的曹無傷在鴻門宴事件里,重重背刺了劉邦,蕭何向劉邦舉薦韓信的時候,這件事也才過去不到六個月!

所以夏侯嬰推薦又怎麼樣,蕭何數次推薦又怎麼樣,反而勾起劉邦疑心,不會重用韓信。

好了,回到問題「當年韓信不過一介無名小卒,夸夸其談,蕭何為什麼如此賞識他?」。

首先蕭何有伯樂之才,他能賞識劉邦,當然也能賞識韓信。

其次蕭何遇到韓信的時候,韓信不是個無名小卒,此時他已經是治粟都尉了,一般人看來,這個位置可是人情肥缺,畢竟不是誰都有韓信的本事,寧愿放棄安穩肥差也要打仗建功立業的。

最后,在蕭何眼中,此時的韓信身上至少有夏侯嬰和劉邦兩人的肯定,如果韓信真是個奸細,也怪你夏侯嬰認錯了,劉邦也認錯了,我蕭何是信任你們兩人的判斷力才信賴韓信的。所以蕭何不必在乎韓信楚之慕從者的身份,可以放心舉薦。

那麼韓信是否夸夸其談呢?我貼韓信對劉邦的漢中對策你就知道了: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馀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于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史記·淮陰侯列傳》

首先明確最終的敵人是項羽,并言明敵強我弱。

然后剖析項羽的缺陷,證明了反抗項羽的可行性;要還定三秦,就意味著要反抗項羽,如果項羽很牛逼,不可戰勝,那麼就不要還定三秦,否則打下三秦也守不住,反而會被項羽鎖定,優先襲擊。

論證完項羽可以戰勝,才能討論反抗的具體方向。具體第一步該怎麼走,那就是攻打三秦,三秦王不受秦人愛戴,大王卻受到秦人愛戴,還定三秦的可行性極高。

還定三秦后怎麼辦,韓信沒仔細說,但隱藏在前面韓信的論證中,那就是以山東領土為誘餌分封功臣,讓臣下為劉邦攻打項羽。後來歷史也正是這麼走的,韓信果然申請當齊王,果然在滅楚之戰前得到劉邦把部分西楚國土分給韓信的承諾才出兵。至于為什麼韓信沒有說以后的打算,顯然是覺得自己要價太高,劉邦肯定不同意,所以索性不說。

不過僅就還定三秦可行性的論證過程,題主說說,韓信的邏輯嚴謹嗎,非常嚴謹好吧。

咱們再看看被吹到爆的諸葛孔明的隆中對: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姧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荅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旣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恱,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首先我不能大放厥詞地說隆中對是狗屁,顯然隆中對也極為出色,給沒有穩定基業、正在迷茫的劉備指明道路,那就是孫曹勢力已成,不可硬剛,西南的益州和中南的荊州雖然有主,但其主不能守,咱們干掉他們,也就有了基業。等待孫曹火并,或者出現內部問題,咱們就復刻高祖故事,派一個將軍在中原給劉備分擔壓力,劉備則放心攻打關中。這個攻打關中的過程,此上將走的應該是田榮亂齊吸引項羽注意力的劇本,劉備走的則是劉邦偷偷摸摸攻下關中的劇本,也算合理。打下關中則巴蜀與關中合為一體,形成秦始皇的秦國完全體,或者說劉邦的漢國完全體,足以憑借國力耗死任何山東割據勢力。

問題是隆中對里對打下益州荊州兩地的可行性的論證過程并不完美。

荊州是很美,可是其主不能守,劉備就能拿下嗎?邏輯上怎麼證明?益州也很美,其主劉璋暗弱,可是畢竟根基在那里,怎麼就容易吃下來了呢?兩策都有具體第一步,然而隆中對第一步是并吞益州荊州,可行性有,但很艱難;韓信漢中策第一步還定三秦,證明很完美。

漢中策說完拿回關中,以后沒說但辦法也包含在前面敘述里了,那就是驅狼圍虎。

而隆中對呢,拿下荊益兩州以后對北上秦川的可能性論證建立在天下有變的假設上,然而終諸葛亮一生,曹操政權內部沒出大錯,天下無變。

哪怕拿下荊益和秦川,如何東出函谷?華北平原,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和安徽江蘇部分都在曹操手里,這是戰國三晉加齊燕合體,哪怕秦國也啃不下三晉合體,為什麼諸葛亮覺得拿下秦川就能平定天下呢?

最重要的是缺乏了韓信漢中策的第二步,那就是論證劉備可以戰勝當世最強者孫曹的可行性。

抱歉隆中對說曹操很牛逼,孫權很牛逼,但沒說他們的缺點,這就意味著大前提就不對。

比如你買東西前什麼都辦好了,仔細計劃,哪家東西物美價廉,使用起來是否方便,甚至如何運輸安裝,如何使用都想好了,可是你就是沒仔細考慮你兜里錢夠不夠,這就很扯淡了。

買東西的大前提不是你是否用得上,而是你有沒有錢能買的起。

同理,爭霸的第一步不是以后怎麼打,而是你能否打敗當時第一大勢力曹魏政權。諸葛亮隆中對不能舉出曹操本人的缺點,也不能找出曹操政權的結構性缺點,這意味著曹操無法被打敗。這意味著諸葛亮和劉備爭霸的前提就錯了。

事實上隆中對甚至沒敢把孫吳和曹魏當敵人。

更甚至,爭霸本身,劉備後來為關羽報仇竟然莽撞地出兵報復,以至于大業頹唐,劉備這個做法表明劉備并不像劉邦一樣的權力機器,為了爭霸可以拋棄父親兒子老婆。

我覺得劉備就像別人都這麼干,他也隨大眾的人,他自始至終沒弄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而韓信的漢中策第一步挑明我們的目標是也只能是當世第一強者項羽,而這個敵人確實最強大。

第二步論證項羽可被打敗的可行性,論證下來是項羽這小子看著很牛逼,其實很虛弱,我們的爭霸有成功的可能。

第三步才論證爭霸的方向,那就是北攻三秦,這個可行性也非常高。

隱藏的第四步就是讓劉邦拿地封王,讓封王的人出死力干掉項羽,這個不好明說,所以韓信閉嘴不說。

邏輯極其嚴密,這不叫夸夸其談。對比看,劉備爭霸是玩票性質的,諸葛亮的隆中對才是夸夸其談。

咱們后代站在馬后炮角度看看季漢政權,它的誕生除了讓歷史上多出幾十年內戰,讓百姓多流幾十年血,拼掉五成人口外,也沒改變什麼。它沒有帶來一個更美好更合理的政治理想,它季漢劉關張諸葛在模仿西漢劉邦蕭曹、東漢劉秀功臣故事,是一串野心家企圖復刻劉氏和功臣共治天下,用更坦率的說法,劉氏皇帝和功臣趴百姓身上吸血的故事。季漢政權的政治理念毫無新意,它帶來的是戰爭和死亡。

雖然我也姓劉,雖然我也很向往劉漢王朝的強悍,可是到了東漢末年,東漢朝廷那套真的不行了,季漢只是在復刻一個僵尸罷了。哪怕你成功復活劉漢王朝又能如何?

別說季漢政權,後來孫吳政權、曹魏政權也難以解決當時的國家內部矛盾,以至于更后面最終崩盤想的司馬晉都不行。 經過五胡亂華和南北朝,政治體制徹底革新的隋唐政權取得天下。

為什麼季漢到曹魏到司馬晉,越來手段越臟,皇帝和大臣越無恥骯臟?為什麼是逆向淘汰?

因為從季漢到司馬晉,秦漢帝國已經走上死路,他的套路被徹底摸清了,全是熵增,皇帝為代表的統治集團無法提出一個更合理地分配利益的方案(這個方案就是逆熵,逆熵才能續命)。

所以我其實挺不喜歡看三國的,一群熱血的青年拼了一輩子,就為了復活一個僵尸政權。他們的才智足夠卓越,卻沒想過如何直面問題,以最笨也最徹底的辦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讓政權結構新生。

他們都是可愛的人,卻走錯了方向,用力越猛,把戰亂時間拉得越長,死的百姓也越多,造的孽也越大。

我不是說,我們就不該反抗,我們就該躺平。 我是說,當你要反抗的時候,起碼要論證一下最大的那個前提吧。諸葛亮論證一大堆,卻沒有論證最根本的前提,那就是最大的敵人能不能打敗,曹魏政權的頭領曹操有沒有缺點,曹魏政權整體有沒有缺點,能不能擊敗?

要是不能擊敗,你興兵爭霸,最后不還是生靈涂炭嗎?爭霸不是兒戲,莽起來就干,最后死的還是百姓。季漢政權付出了巨大代價,代價是誰?劉關張扶犁了嗎,割草放牛了嗎,紡織了嗎,代價不是劉關張,是百姓。

何以慷他人之慨呢?這道德嗎?

我們都說項羽殘暴,可是項羽也說天下洶洶,徒吾兩人耳,愿決戰一決勝負。項羽也是不愿意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天下陷入戰亂的。

當項羽有機會渡船逃跑的時候,他覺得回去領兵也打不過劉邦,白白死人罷了,所以就自殺了。

你如果看我回答就會知道,我是相當鄙視項羽的,但就沖這點,我尊重項羽,愿意叫他一聲霸王。

諸葛亮呢,他論證大前提嗎?大前提不行,爭霸只能白白死人罷了。諸葛亮越強,中華死得人越多。

諸葛亮此人確實是極其出色、極其忠誠、極其完美的漢代丞相,他不該出現在漢末三國,他不屬于這個時代。當他機械地在漢末三國模仿張良的時候,他就在造孽。時移事易,他踐行完美的輔佐者的理想,卻徒然把戰亂拉長,把血槽放得更大,把放血時間拉得更長,讓百姓死得更多罷了。

不說了,我還是很害怕丞相粉沖我的。其實你看我也很尊重丞相,我要是打天下也愿意他當部下,有能力又有操守,幾乎沒有缺點,夫復何求啊。

我的意思是,諸葛孔明的隆中對什麼都好,就是邏輯有問題,聽著很牛逼,但其實是夸夸其談。 夸夸其談就容易注重文采和面子,而忽略邏輯和現實規則,反正只要順口就說了唄(比如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就屬于順口但沒有邏輯)。隆中對什麼都好,就是大前提錯了。

對比一下,韓信的漢中策論證的極為嚴密,後來的歷史完全按韓信的漢中策走,這就叫牛逼。蕭何是冷靜且業績優秀的秦吏,善于識人查人,韓信這一通話,蕭何為什麼不賞識他?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09/26
史記的行文很容易讓人理解為蕭何僅憑與韓信的交談,就預見了他後來在實戰中的一系列天才舉動。這合乎史家的「佳話」審美,但不合邏輯。韓信一定說了別的。從韓信和劉邦聊的內容來看,他先是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聊項羽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09/26
不論是《史記》的《淮陰侯列傳》,還是《漢書》的《韓彭英盧吳傳》,里面都提供了足夠多的信息,讓我們認識韓信。從里面的信息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09/26
韓信夸夸其談,蕭何并沒有賞識他是夏侯嬰賞識了夸夸其談的韓信犯了軍法的韓信排隊砍頭,輪到他的時候對著監斬官夏侯嬰大喊:漢王想得天下,為什麼要殺壯士這是明顯的夸夸其談,不過夏侯嬰把他放了并且在和他交談后推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09/26
大凡一個事情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要務實必然要先務虛。講的再具體點,當領導的,遇到的問題往往不是專業問題,你當個廠長難道要精通打螺絲嘛?你當到軍長,會糾結為什麼我打靶打不了十環嗎?而是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下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09/26
很多人只是沒搞清楚歷史上韓信真正的能力是什麼。說到「軍事」這個詞,可以這麼說,絕大部分普通網民都因為《三國演義》等因素,把軍事和「戰場指揮」或者「出謀劃策」混為一談。可實際上并不是如此。冷兵器戰爭時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09/26
今人讀古史,容易把文字記載,誤認作客觀史實,然后據當下的時風想當然。比如看韓信在楚軍里認識誰誰,就判斷他位階很高。實際上在當時壓根沒有那麼嚴密的科層,這只是今時今日的現實。項羽自己是貴族,手底下也有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09/26
項梁衛隊——項羽郎中(謀士)——投漢后當連敖(后勤倉庫管理)——治粟都尉(行軍后勤官——劉邦參謀——領兵大將——齊王其實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歷史上不論韓信還是衛青,都是老老實實熬資歷一路上來~~從來沒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09/26
蕭何跟韓信比較熟的時候,韓信的職場履歷已經不薄了。首先,你不要覺得夸夸其談、紙上談兵很差勁。在那個時代,全中國能有幾個讀書人?能讀書,能對人談書中的道理,那都是人才。史書中說韓信出生就是平民,但韓信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09/26
用夸夸其談顯然不合適,韓信經過歷史的檢驗,是有真才實學的。更何況他的真才實學不是普通的大才,而是國士無雙的不世出的天才。一、普通人眼中的韓信當然,對于普通人來說,韓信的大才并不明顯。因為絕大多數人根本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09/26
秦末楚漢的歷史算是歷史常識的重災區,對于韓信、劉邦、項羽的認識算是典型了。韓信不是無名小卒,項羽以及其身邊的一些重要將領龍且、鐘離昧都認識他。蕭何賞識韓信是因為韓信在蕭何手下擔任治粟都尉管理軍隊后勤表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09/26
第一次創業時,我們有一家競品公司。這家公司比我們成立早,規模也比我們大,而且做事毫無底線。看到我們上升勢頭猛,就開始搞盤外招,把我們一個核心大區的區總挖過去了。這下我們可真是難受了。大區的業務量急劇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09/26
如果韓信「夸夸其談」,蕭何不會賞識他。那韓信到底對蕭何說了什麼,才值得「蕭何月下追韓信」呢?這番言論,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看書之人卻應該理解,韓信對蕭何所說,就是韓信被拜將后,對劉邦所說內容。韓信所說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09/26
你把古人想簡單了。不是聽韓信一席話,韓信不是演講。雙方是交流。蕭何為拋出一些非常尖銳的問題,讓韓信來回答。當然不是「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這一類的。而是對時局,對現實,甚至對以往戰爭勝敗以及正在進行的戰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09/26
韓信初歸漢軍時,擔任的是接待賓客的小官,應該連向劉邦和蕭何「夸夸其談「的機會都沒有。後來犯法當斬,同行十三人都被砍了,輪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09/26
去看看疫情期間紅十字會在武漢的操作就知道了。物資捐了一堆,紅十字會發不出去了。最后是京東出手,調用武漢的快遞分發中心才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09/26
因為蕭丞相掌握的有鑒別絕世天才的超級秘籍,各地重點軍事堡壘人才人口戶籍圖。 在這個過程中蕭何一遇到人就拿起圖來看看對方的水平有多高直到發現韓信不僅不是夸夸其談還說出來了當時漢軍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09/26
看怎麼談…舉個例子我是個做游戲的…你如果跟我談行業大勢、政策相關、經濟走向等宏觀層面的東西…我會在心里把你標為xx,趕緊讓你走開。如果是網上遇到你,那我會毫不猶豫拉黑……你如果跟我談行業風向,可以具體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09/26
其實韓信有一點比較容易讓人忽略,他除了是個武將在外領兵外,他還是謀士。韓信自己就吐槽過項羽老不用自己的謀略,再結合位不過執戟的言論,可見他在楚營時擔任的職務或者說彼時他自己給自己的定位是謀士一類。當然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09/26
你說韓信夸夸其談……韓信反手就是送你34個成語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09/26
有的時候,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有的時候,聽君一席話浪費三分鐘。具體可以參考諸葛亮的隆中對,聽完了后,具體戰略方針很容易就理解了,劉備茅塞頓開,自然把諸葛亮奉為上賓。(假設歷史上真有隆中對)如果是腐儒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