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句詩形容什麼的麼?
你知道當時的日本女天皇孝謙,甚至表示愿意放棄天皇之位,去唐朝留學麼?
你知道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什麼意思麼?
你知道常駐長安的外國使節,商人,有五萬多人麼?
你知道生生嚇死高昌國王鞠文泰的侯君集,一人滅一國的王玄策,三戰滅三國并生擒其國王的蘇定方麼?
這些都說盡了唐朝盛世的繁華強大
國外到處的唐人街,你以為為啥叫唐人街?
以下內容部分來源網絡!我整理了一些!
侵刪!!!!
疆域上
唐朝極盛同時期能和唐帝國相提并論的,大概只有阿拉伯帝國。
不過唐朝的面積最大時是1237萬平方公里,那時是公元679年
而阿拉伯帝國在公元750年超過這個數字。二者相差將近70年
開遠門外,唐朝有人立了一塊碑
「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還有一種說法是,碑文內容為
「西極道九千九百里」
反正意思都一樣。
據說,這九個字是唐朝大書法家虞世南所寫。
這九個字什麼意思呢?就是告訴行人和商人
從這里到安西,只有9900里,還不到萬里路,大家不要擔心
就仿佛說,我們國家不大不大,從這里到安西,只有9900里。正所謂,這個b裝得六得不行
軍事上
公元630年,唐滅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公元635年,唐滅吐谷渾,慕容伏允自縊,其子降唐。
公元640年,唐滅高昌
公元646年,唐滅薛廷陀
公元648年,唐滅龜茲,先任龜茲王被斬首,繼任被帶回長安。
公元650年,車鼻可汗被唐軍俘虜
公元657年,唐朝滅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被俘虜
公元660年,唐朝滅百濟
公元668年,唐滅高句麗。
1、唐與突厥的戰爭
武德三年至貞觀四年(620-630) 唐與突厥第一次戰爭 :東突厥汗國滅亡,其地并入唐朝。
貞觀十六年至顯慶二年(642-657) 唐與突厥第二次戰爭 :西突厥汗國滅亡,其地并入唐朝。
調露元年至開元九年(679-721) 唐與突厥第三次戰爭 :西突厥叛亂被平定,東突厥遺民成功復國,成為北方大患。
天寶元年至四載(742-745) 唐與突厥第四次戰爭 :后突厥汗國滅亡,回紇汗國臣服于唐朝。
2、唐與吐谷渾的戰爭
武德五年至貞觀二年(622-628) 唐與吐谷渾邊境戰爭 :吐谷渾屢被擊退。
貞觀八年至九年(634-635) 唐平吐谷渾戰爭 :吐谷渾被征服,為唐朝所控制。
3、唐在朝鮮半島的戰爭
貞觀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唐與高句麗第一次戰爭 :雙方均未達成目標。
永徽六年至總章元年(655-668) 唐與高句麗第二次戰爭 :百濟滅亡,日本被擊潰,高句麗滅亡,百濟和高句麗故地并入唐朝。
咸亨元年至儀鳳元年(670-676) 唐與新羅戰爭 :新羅吞并百濟故地及部分高句麗之地,在軍事對峙下,新羅臣服于唐。
4、唐與吐蕃的戰爭
貞觀十二年(638) 唐與吐蕃邊境戰 :吐蕃被擊退,臣服于唐。
龍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 唐與吐蕃邊境沖突 :吐蕃吞并吐谷渾,成為唐朝最強勁的對手。
咸亨元年至長安二年(670-702) 唐與吐蕃第一次戰爭 :唐軍先敗后勝,保住了安西四鎮,吐蕃臣服于唐。
開元二年至十七年(714-729) 唐與吐蕃第二次戰爭 :唐軍勝利,吐蕃臣服于唐。
開元二十五年至大歷十四年(737-779) 唐與吐蕃第三次戰爭 :唐軍先勝、中敗、后勝,河西隴右之地盡喪,吐蕃曾陷長安,而后吐蕃屢攻屢敗,雙方言和。
貞元二年至十八年(786-802) 唐與吐蕃第四次戰爭 :西域飛地被吐蕃、回紇瓜分,吐蕃軍力被唐、回紇、大食嚴重削弱。
元和十三年至長慶二年(818-822) 唐與吐蕃第五次戰爭 :唐軍勝利,吐蕃求和。
大中元年至咸通七年(847-866) 唐與吐蕃第六次戰爭 :唐朝收復三州七關、河西故地,吐蕃分裂。
5、唐與奚契丹(兩藩)的戰爭
顯慶五年(660) 唐平契丹 :契丹短暫反叛后全降。
萬歲通天元年至開元三年(696-715) 唐與奚契丹第一次戰爭 :唐軍敗多勝少,兩藩附于后突厥汗國,后突厥勢衰,又內附于唐。
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729-733) 唐與奚契丹第二次戰爭 :唐軍勝利,兩藩內附于唐。
開元二十五年至天寶十四載(737-755) 唐與奚契丹第三次戰爭 :唐朝先勝后敗,兩藩時降時叛,最后附于回紇汗國。
貞元四年(788) 奚、契丹犯邊 :因為回紇臣服于唐,兩藩年年來朝,此時契丹勢衰,奚族崛起。
貞元十一年(795) 唐擊奚第一戰 :奚被擊退。
太和四年(830) 唐擊奚第二戰 :奚被擊潰,王被俘。
大中元年(847) 唐擊奚第三戰 :唐軍主攻,兩藩都已內附于唐。
光啟四年至天復三年(888-903) 唐與契丹邊境戰 :契丹逐步征服掉勢弱的奚、室韋,但被唐軍擊破,牛酒之會求和。
6、唐與大食的戰爭
開元二年至十二年(714-724) 唐與大食第一次戰爭 :唐朝先勝、中敗、后勝,倭馬亞大食勢力被阻,唐朝勢力在中亞擴大。
天寶九載至十載(750-751) 唐與大食第二次戰爭 :唐軍慘敗,隨后阿拔斯大食逐步征服中亞。
我中國方面的學者說阿拉伯聯軍是10萬,15萬,甚至是20萬,唐朝則是3萬。西方學者認為阿拉伯聯軍是7萬,唐朝聯軍是3萬。
7、唐與突騎施的戰爭
開元十四年(726) 突騎施進犯安西 :突騎施在唐與大食之間壯大起來,掠安西四鎮而去。
開元二十四年至天寶三載(736-744) 唐平突騎施戰爭 :突騎施分裂,被唐朝控制。
8、唐與勃律的戰爭
天寶六載(747) 唐攻小勃律之戰 :小勃律滅亡,并入唐朝。
天寶十二載(753) 唐攻大勃律之戰 :大勃律被唐朝控制。
9、唐與南詔的戰爭
天寶九載至十三載(750-754) 唐與南詔第一次戰爭 :唐軍敗多勝少,南詔叛立,附于吐蕃。794年后附于唐。
太和三年(829) 南詔進犯西川 :南詔深入到腹地成都,大掠而去。
大中十三年至乾符二年(859-875) 唐與南詔第二次戰爭 :唐軍先敗后勝,南詔軍力被嚴重削弱,臣服于唐。
10、唐與回紇的戰爭
大歷十年(775) 唐與回紇邊境戰 :回紇被擊退。
大歷十三年至建中元年(778-780) 唐與回紇第一次戰爭 :回紇臣服于唐。
會昌二年至六年(842-846) 唐與回鶻第二次戰爭 :回鶻汗國滅亡,黠戛斯汗國臣服于唐朝。
唐朝有多繁華?
唐朝時期的長安城,整個城區面積達到了84平方公里,是明朝時期南京城的1.9倍
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一時期的君士但丁堡大了7倍。
人口的峰值超過了180萬,可以說是全世界第一個人口破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
《舊唐書》載:唐玄宗天寶年間,京兆府領包括長安、萬年、咸陽、涇陽等23縣,有362921戶,人口1967100(約197萬)。
《新唐書》載: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京兆府領20縣,有362921戶,人口1960188(約196萬)。
東西兩市,是全國工商業貿易中心,也是中外各國進行經濟交流活動的重要場所,西市在今天西安勞動路附近,西市距離唐長安絲綢之路起點開遠門較近
周圍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從而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貿易市場,西市占地1600多畝,固定商鋪4萬多家,被稱為「金市」
常駐長安的外國使節,商人有五萬人之多
是當時世界的貿易中心,這里有來自中亞、南亞、東南亞及高麗、百濟、新羅、日本等各國各地區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亞與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們多僑居于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
這些外國的客商以帶來的香料、藥物賣給中國官僚,再從中國買回珠寶、絲織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許多外國商人開設的店鋪,如波斯邸、珠寶店、貨棧、酒肆等。其中許多西域姑娘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則時有少年光顧。
故李白有詩《少年行》
五陵少年金市東,笑入胡姬酒肆中
有《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作者:唐代韋莊
滿耳笙歌滿眼花,滿樓珠翠勝吳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間富貴家。
繡戶夜攢紅燭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卻愁宴罷青娥散,揚子江頭月半斜。
翻譯
滿耳是美妙的音樂滿眼是美妙的花,滿樓盛妝的少女勝過那美麗的吳娃。
這才曉得那無限美好的天上神仙窟,也不過像這無比豪華的人間富貴家。
繡幕里夜間閃爍著的紅燭就像鬧市,白天里施著的舞裙活像天空的彩霞。
擔心是宴會罷了美女也隨之而星散,管它揚子江那頭一輪皓月是否西斜。
人口數量第一
盛唐時期,全國上下的人口約為4000萬,這是國際公認的數據。
科技水平上
唐代科技水平極為發達,比如著名的一行和尚,就觀測出了恒星位置移動的現象,比歐洲哈雷早了一千年。
同時唐朝測量出地理上的子午線為129.22公里,與111.2公里的數據相差不大。再比如制作明光鎧,需要41名工人,耗費最多達到一年的時間,才可以造出
國際地位上
一個天可汗成就就說明了
喜歡吃芒果的,可以戳一下。9斤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