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變自己那種慫慫弱弱的氣質,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內化于心
慫慫弱弱的氣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反映的是內在的虛弱,僅僅通過改變穿衣、打扮的風格,是無法去除這種氣質的。適度運動、健身會有一定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表面,還需往深里走,強化我們的內在,這才是問題的根本、問題的關鍵。
接下來,請允許我結合時事舉一個例子。
「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這句話曾在網絡上風靡一時。如今,潮流已經發生轉變,大家都號召女性成為獨立女性,不要做全職太太,其中的道理我們也都明白,在此就不再贅述了。一些影視劇制作公司想必也是捕捉到了這一變化,開始推出一系列「大女主劇」。在劇中,我們看著女主人公穿著精致的服裝,頂著精致的妝容,在職場上升級打怪,好不風光。
僅靠模仿劇中「大女主」的穿搭、妝容,我們是成為不了獨立女性的。獨立的思想、強大的內心,這些都比穿搭、妝容更重要。
(2)外化于行
除了內化于心,還需要外化于行。
想要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在實踐中歷練自己。當我們經歷的事多了,我們就能逐漸鍛煉出「遇事不慌,處事不驚」的心態,正如王陽明老先生所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王陽明老先生在一生中經歷了諸多坎坷。就拿「龍場悟道」舉例來說吧。王陽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70里,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里,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就這樣,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感悟,我們的信念在實踐的磨礪中得到了升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沒有類似的經歷,就很難達到同樣的效果。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很難通過模仿取得成功。
對于主人公而言,他們是事件的直接參與者,而我們充其量只是旁觀者而已。
以前,我覺得「你行你上」這句話有問題,這件事我確實沒有參與,就不能評價一下嗎?後來,當我開始注重實踐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也不喜歡隨便被別人評價。「站在一旁看」和「投入其中」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就好比一些人喜歡登台演出,另外一些人喜歡坐在台下觀看。站在台上,你要承受觀眾的目光和評價,需要有強大的內心才能做到;而坐在台下就輕松得多了。
希望我們以后再聽到「你行你上」這種說法時,可以這樣反駁「你怎麼知道我不敢上?!」 ;希望我們以后可以淡化「觀看者」「評價者」的身份,強化自己「參與者」的身份,這樣我們就可以變「被動模仿」為「主動探索」,探索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路。
在這一過程中,你會變得真正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