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提問是不成立的。茶葉在現代的消費和出口規模,肯定是遠遠高于古代的。
很多答主被題目帶偏了,從水質、貿易角度分析古人的飲茶動機。最離譜的是還有人拿維生素說事兒的,說古代沒有冰箱,水果蔬菜保鮮不易,于是靠喝茶來補充維生素?
喵喵喵?
我們一般說茶葉的內含物質,會說茶多酚、咖啡堿、茶多糖、茶氨酸、茶黃素,很少說維生素。為什麼?因為維生素在高溫條件下很容易被破壞,而茶葉加工是要經過炒制或蒸制的,在干茶里的維生素含量微不足道。
茶葉鮮葉里的確有維生素,比如春茶鮮葉中維C的含量高達6~10毫克/克,尤以第一和第二次采摘為高,夏秋季成熟的鮮葉里含量會明顯下降。但這說的是鮮葉,就好比芹菜、香菜、菠菜、茼蒿一樣,這是綠葉類植物的天然特性,不代表炒制后泡水,還能喝到你嘴里。
即便假設加工過程中維C不損失,那麼你一天喝多少茶湯才夠身體所需呢?一碗茶投茶量按3g算,請問需要喝幾噸?
其實茶葉在古代并不是剛需,尤其在非產茶區,不是說不喝茶就活不下去了。
大家不要被那句「柴米油鹽醬醋茶」帶偏,這句話最早出自宋朝吳自牧的《夢粱錄·鲞鋪》:
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
最廣為人知者,則是明朝唐寅的《開門七件事》: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幕天寒無一事,竹時寺里看梅花。
茶與柴米并列,以至于被誤會為生活必需品。
但其實茶文化從唐以后始興,一直都是士大夫貴族階層的風潮,在此之前并不流行。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這要感謝那個宋徽宗,喜書畫名妓、茶藝和詩詞歌賦,并親自編撰了《大觀茶論》。
在此之后,茶文化為文人貴族推崇,并漸漸傳播到民間。
但其實老爺們喝茶,喝的主要是一種儀式感。
唐朝喝茶用「煮茶法」。陸羽在《茶經》里列舉了29件烹飲茶葉的器具,29件啊!光程序就有13道,包括「薦茶、備具、炙茶、碾茶、篩茶、燒水、一沸加鹽、二沸舀水、環擊湯心、倒茶粉、三沸點水、糞叉入碗、敬奉賓客」!
(累不累啊,我打字都累了!)
宋代更扯,不煮茶了,改「斗茶」,又稱「點茶法」,也有9個步驟,我就不細說了,反正也沒人會看。
當代流行的「泡茶法」,始于明朝,緣于朱元璋廢團茶改芽茶。但這種返璞歸真到了清朝又再次達到形式主義的巔峰,演變出五花八門的「功夫茶」法,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潮州的功夫茶,有「三段十八式」之說。
你說這些道道,你沒個閑工夫、沒個童子在旁伺候著,能玩得轉麼?
茶文化在平民百姓里的傳播路徑和文人階層不一樣。
古代沒有瓶裝水,販夫走卒行腳累了渴了,想喝口水該怎麼辦呢?要麼去問老鄉討口水喝,要麼就排出一文大錢,找路邊的涼棚茶館買碗水喝。基于水在古代的非商品屬性,沒有充分的價值來支撐起一筆交易,所以才在水里投放了「茶」。
換句話說,「買碗水喝」像罵人,顯得賣家唯利是圖,但買碗茶喝就合理多了。
賣茶者心安理得,買茶者也足夠體面,不必乞于人。
正如沈從文在《邊城》里記述的,湘西小城的公辦渡口,擺渡的爺爺因不滿于過渡人投錢給他,傷害了他的自尊,于是將遞還不了的銅板買了茶來煮水,倒在大缸里擺在路邊,凡是過路人渴了的盡可自取。
這是茶在民間的傳播路徑。
再到後來,城市里的茶肆茶館成了純粹的社交場合。
這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東西差異不大。只不過在西方體現為酒館酒吧咖啡館,在東方則是茶館。
歸根結底,茶只是社交的載體,把它換成酒和咖啡,本質上沒有不同。
也不是完全相同。比如相比咖啡來講,茶的成癮性要弱很多。
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西方有些國家幾乎人人飲咖啡。早上起床來一杯,上班來一杯,下午茶來一杯,晚上還要來一杯。
但在中國,不可一日無茶者,則主要存在于幾大產茶區,猶以福建、潮汕和云南為最。邊區的飲茶習慣和內地大不一樣,加酥油、奶和鹽飲用,與其說是喝茶,不如說是一種飲食習慣。
倒是要警惕很多年輕人喝奶茶成癮。奶茶的咖啡堿濃度要遠高于清茶,又加了大量的糖和奶精,對身體的負擔其實很重。
喝奶茶就等于催老,記住這句話,我說的。
有的答主說茶可以掩蓋糟糕的水質,這在北方很多城市屬實。比如北平,水的硬度太高,且衛生情況不佳,光靠茶葉都掩蓋不了那股怪味兒,還得加茉莉花,靠濃烈的花香來遮蓋。
在西方也有相同的情況。據說巴黎人喜飲葡萄酒,就是靠酒精來消毒。
總之,茶葉在古代并沒有那麼重要,它在古代的消費總量和人均消費量顯著低于當代。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它其實和湖南人嚼擯榔、(古)歐洲人嚼煙葉并無不同,只不過是嚼煙葉的習慣沒有傳承下來,而飲茶傳承下來了。
至于茶在外國的流行,原因和在國內并無不同。只不過起始動力在于歐洲人對神秘東方的憧憬和向往。
那時候歐洲貴族們喜歡喝中國的茶,把玩中國的瓷器,喝印度的大麻,嚼美洲的煙葉。
到今天歐美還有人喜歡在墻上掛盤子,盤子啊!中國人誰掛這個?
需要提一嘴的是,抗日戰爭時國內茶產業破壞嚴重,出口歐美的通路也受阻,于是一群茶人受命開往云南,以云南大葉種茶樹為基礎,開發了一種新的品種「滇紅」,用來重新打開歐洲市場。
看過我寫的茶葉內容的朋友,我不允許你們沒聽過滇紅。
滇紅其香,媚眼如絲,天生性感,從不知內斂為何物。如果用美女來比喻紅茶,滇紅就是辛芷蕾。喜歡的交口稱贊,不喜的嗤其媚俗,但她媚態天成何錯之有?滇紅是牡丹、是玫瑰,生來爭奇斗妍,不與梅蘭為伍。滇紅應是少年之茶,少年如初春之草木,要什麼云淡風輕?也是老頑童之茶,誰說年邁就要青燈古佛?凡內心如正午驕陽者,均可飲此茶。
這段評語,我寫的。
被某音某書上很多博主抄襲,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