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從軍事角度分析,明朝軍隊為什麼打不過清軍呢?
查看全部 43 個回答
回答1
2023/12/09

ADVERTISEMENT

注:這是從搜狐轉帖來的。很遺憾,沒有找到作者的名字,不能為作者揚名,表示抱歉!

原創 努爾哈赤一直無敵?除了袁崇煥,這個人7次完勝努爾哈赤!

關于努爾哈赤,金庸評價是「自成吉思汗以來,四百多年中全世界從未出現過的軍事天才努爾哈赤.......傳下了嚴密的軍事制度和紀律,使得他手下那批戰士,此后兩百年間在全世界所向無敵」,然而不談徐達、戚繼光等不下于努爾哈赤的明朝軍事家,單說明朝末年,金庸就忽略了一個天才人物,這個人叫袁可立!

ADVERTISEMENT

整個清朝時期,有二根刺扎在滿人心上,一根是岳飛,一根是袁可立。

雍正四年,雍正下令將岳飛移出武廟,隨后大興關帝廟,捧關羽貶岳飛,實現打壓岳飛的目的。乾隆年間,陸時化出版的書籍中,收錄了明朝大書法家董其昌的《精忠祠記》,結果差點被砍頭,最終乾隆高壓之下,《精忠祠記》一文被嚴重刪削篡改。

清朝人痛恨岳飛,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岳飛精忠報國,打的是金兵,滿人的老祖。然而,明朝人袁可立的清朝遭遇,卻與岳飛差不多。

袁可立的先后官職是蘇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登萊巡撫、兵部侍郎、兵部尚書,這樣的經歷足以在《明史》中立傳了,但奇怪的是,康雍乾時期編修的《明史》中不僅沒有袁可立傳記,而且還直接將他從史書中抹掉,對他全面封殺,他的傳記和著作自然也遭禁毀。

ADVERTISEMENT

甚至,這種封殺持續到了清末光緒時期。1891年,睢州(今河南睢縣)知州王枚以「年久失修」為理由,強行拆毀了董其昌書寫的「袁尚書大石坊」。

這就不免讓人奇怪,袁可立到底做了什麼,以至讓清朝痛恨如斯,不僅被康雍乾封殺,甚至到了清末還不放過?

ADVERTISEMENT

原因很簡單,在明清之戰(前期是明金之戰)中,袁可立是讓努爾哈赤吃虧最大的明人,可謂是他最怕的明人。所以,袁可立在清廷眼里,就是一個不能說的禁忌人物。

1621年,天啟元年,遼沈、廣寧相繼失守,全遼淪陷,人人視關門為死地,百官噤口以圖自保。但袁可立祭告山陵回京,挺身而出,立即向天啟皇帝大膽提出七項建議,即「一收殘兵,以省調募,二出奇兵,以圖制勝,三明賞罰,以振法紀,四慎防守,以固封疆,五實京營,以固根本,六多儲資糧,以防未然,七破格用人,以期實用」。

于是,天啟帝以「彈壓登萊非公不可,于是以節鉞授公」,巡撫登萊等處地方備兵防海贊理征東軍務,袁可立臨危受命。

袁可立撫登三載,坐臨登萊,開創東江(毛文龍部),厲兵秣馬,練兵用戚繼光「水軍先習陸戰」之法,積有戰船四千艘,組成了一支五萬余人的水師陸戰軍隊。袁可立的這支部隊,7次完勝努爾哈赤率領的金兵。

1624年,袁可立先后收復旅順、望海堡和紅嘴堡等戰略要地,使遼南數百里土地重新回到明朝懷抱。這年十月,在袁可立策劃之下,旅順防御戰中,大將張盤大敗金兵,又趁勢北上收復金州、南關。這一次戰果非常輝煌,張盤斬首千又數百籍,實為東江鎮創立乃至建州叛亂以來明軍野戰第一大功,而寧遠大捷與寧錦大捷斬首數不過400余。

對于旅順防御戰,史書記載后金是「器械、銃炮俱擲棄而奔.....四衛已空其三,沿海四百余里之地奴盡棄之而不敢據,所余者酉虜千人而已」。

令人惋惜的是,全家被金兵所殺的張盤,雖然身世凄慘,但為人親善,收難民于軍中養之,附漢軍而不殺,最終卻因新投漢軍叛亂而身陷重圍,英勇戰死。

談及明清之戰,我們下意識的認為明軍一直潰敗,除了袁崇煥,其他人毫無戰績,實際上袁可立就7次完勝努爾哈赤,收復了不少戰略要地,將明軍被動防守挨打且越打越殘的悲情戰事當成了明清戰爭的主流和全部,實在是對袁可立的莫大諷刺。

更為重要的是,對努爾哈赤而言,袁可立的戰略才是最致命的,即:一,努爾哈赤想要向西發展,向東是大海,但袁可立步步為營,積極向前推進海上防御,努爾哈赤不得不重兵防御袁可立,由此削弱了對西邊的進攻;二,設立東江鎮,在后金背后埋下毛文龍這一顆釘子。

由于遼西有孫承宗主導,所以袁可立、孫承宗互相配合,孫承宗主守、袁可立主攻,導致努爾哈赤猶如困獸,后金處境愈發困難,袁可立無疑成了努爾哈赤當時最怕的明人!

可以說,起用袁可立是天啟帝的一大亮點,遼南一盤棋,下活了整個遼東,由原來的節節敗退喪地失城轉為以攻代守,保大明疆宇安穩四年。

令人惋惜的是,孫承宗袁可立先后去職,努爾哈赤由此才又「活」了過來,遼東戰略崩盤。

清朝對袁可立的恨,還有一件倍感屈辱又難以言說的事情,即袁可立成功策反了努爾哈赤女婿劉愛塔。

所謂劉愛塔,即劉興祚,萬歷47年努爾哈赤攻占開原之后,與興治、興沛、興基、興賢四兄弟被迫投降。因為膽識過人,深得努爾哈赤喜愛,把女兒嫁給了他,又將他改名劉愛塔,并委以重任,命他鎮守金、復二州。

然而,劉愛塔痛恨努爾哈赤殘暴,時刻想要回歸大明,于是給袁可立密信中提到「欲反正內應,以報中國」。

接到密信之后,明朝各方都反對,認為其中有詐,只有袁可立相信,最終果不其然,劉愛塔終于回歸了大明,但在1630年時,奉命率兵赴永平,與后金激戰中英勇犧牲。

努爾哈赤女婿劉愛塔的反正,無論對后金集團,還是對對投靠努爾哈赤的漢奸,都是一次沉痛打擊,所以此事成了清廷禁忌,于是袁可立就更要被封殺了。

可以說,無論是戰場上,還是戰場之外,袁可立都讓努爾哈赤灰頭土臉,只能龜縮一隅之地,猶如當年讓金兵鼠竄的岳飛一般,所以清朝建立之后,對于這種讓「祖先丟臉」的明人,自然要毫不留情的全面封殺。于是,清朝人最忌諱的兩個人,一個是岳飛,一個就成了袁可立!

值得一提的是,翻開袁可立的經歷,可以看到這是一個電視劇都不敢編的傳奇,簡直就是一個神人,編出來的電視劇肯定是神劇,比如小小七品推官上書扳倒四品大員,不顧萬歷皇帝反對斬殺違法奸佞,以及巡海問琉球、斷案奇如神等,猶如小說中的「氣運之子」,只要他出手,無論什麼難題都不在話下。

如今,對袁可立的了解,主要源于董其昌的《兵部左侍郎節寰表公行狀》。一代名臣,距今僅300余年,他的傳奇卻被如此掩埋,可見清朝對中華文明的摧殘之重,令人細思極恐!

搜狐平台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台,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2/09
軍功獎勵制度,清軍超明軍一百條街。后金摸索出來了制度:戰利品全部交公,按功勞再分配。這樣的軍功制度,導致后金刀刃/精銳部隊對收拾戰利品沒啥興趣;打贏了小戰斗,也絕不浪費精力和時間去收集盔甲、金銀、布帛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2/09
后金這邊都說爛了,說點他們祖宗的。宋朝使者去金國討論共擊遼國,金太祖很開心,請宋朝人吃飯,宋朝使者驚訝的發現負責端菜的都是金太祖的妻妾。金國的村民殺了只雞,邀請金太祖去吃雞,金太祖欣然前往。金太宗時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2/09
簡單聊聊這個問題。關于這種說法,我只能說部分認可。后金的指揮層在管理大型作戰的表現上的確由于明朝軍官團體和督撫官員。一方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2/09
真正通過史料了解過明滿戰爭細節的人會發現明清戰史存在大量非常反「常識」的事實,很多東西的實際情況和網絡上流行的各種通說與meme以及大部分普通人的印象是完全相反的。例如網絡及民間長年流傳的一大主流印象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2/09
晚上上知乎看到又有人造謠罵我,回罵一通后發現這個問題下好幾個答主想當然了,隨便說兩句。這個回答下好多人思路是正確的,舉的例子卻完全錯誤。舉的啥例子呢,長山之戰。他們認為長山之戰潰敗,是吳三桂他爸吳襄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2/09
這是個很大的題目啊。隔一段時間,我會發長篇系列來具體探討。精力有限,今天就隨便說說吧。為了不節外生枝,以1644年3月為底線,暫時不考慮南明。第一,遼東是一個從后勤角度來說,對明軍很不友好的戰場。在沒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2/09
宋以后,為防止唐代藩鎮之禍,杜絕武人坐大之弊,朝廷的根本軍事策略是「以文制武」。宋、明兩朝組織大規模戰役,皆由不諳軍事的文臣出任前敵總指揮,統轄幾支規模有限的部隊。武人是不允許掌握方面軍指揮權、統轄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2/09
后勤層面:清軍:士兵全都有房有地有牲畜有老婆,八旗軍和烏真超哈都還有包衣。明軍:能保證部分屯田的部隊,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待遇最高的關寧軍能每月一兩五,但也時不時欠餉;其余部隊大量長期欠餉。軍制層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2/09
大清八旗子弟,為什麼就是打不過洪秀全、孫大炮?單純從軍事角度分析看看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2/09
某些人還甩鍋給朱元璋,正是朱元璋的制度設計與規劃才讓建國達250年的明軍仍有作戰與被討論超過40年的價值,一個80余歲的老人不借外力百米跑了30秒也值得贊揚,換到朝代上卻沒幾個人想的通了,反倒吹噓剛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2/09
單純從軍事角度看,明軍強于清軍,明朝在末年是多線作戰出擊的,當時各地烽火狼煙,滿清只是其中最善于摘桃子的一方。從小范圍微觀視角看,明軍精銳度和作戰意志優于清軍,但從大范圍大兵團作戰視角看,明軍經常處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2/09
在滿清體系中軍人是貴族,在明朝體系中軍人是文官的奴隸,因為滿清是以對外劫掠為生的政權,而明朝這種農耕王朝是依靠內部生產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2/09
首先,將官的素質差距非常大,特別是指揮大規模戰役的能力。建州女真是在努爾哈赤多年努力下逐步鍛煉成一支敢打敢拼的精銳的,努爾哈赤打了三十年仗,他的兄弟親族兒子們都是跟著他打仗成長起來的,如皇太極這種十三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2/09
吳襄在大凌河兩次臨陣脫逃,進了詔獄卻毫發無傷,沒多久就官復原職,連兒子吳三桂當上游擊將軍。盧象升抗擊清軍殉國后,幾十天沒人收殮,家屬上訴朝廷兩年才拿到撫恤金。袁崇煥在牢里寫信讓祖大壽回來保衛崇禎,結果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2/09
順治朝規定的綠營工資是騎兵每月2兩,步兵每月一兩,守兵每月半兩。隔壁大明因為不想給戚家軍平均每月1.5兩的工資把人家剿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2/09
要我拼命,要麼老闆發足錢,要麼老闆給足面子。是又沒錢,又是千里迢迢來救援,血戰退敵,連一個慰問都沒有。這種老闆,還是趕緊自掛東南枝吧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2/09
明朝為了不發餉,都能自己干死自己最精銳的部隊,還怎麼打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2/09
野豬皮(努爾哈赤)一手鍛造的后金軍幾乎是一台完美的戰爭機器,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很精銳。首先你要知道,野豬皮(努爾哈赤)在明朝最精銳的部隊里服過役,接受過明軍系統而正規的軍事訓練,在明軍中積累了豐富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2/09
漢族社會的兵農分離很早就完成,大多數人只負責種地,少數職業軍人大多也是18歲以后參軍當兵后學習軍事技能,而蠻族男丁往往十來歲就會跟著父兄學習騎馬和打獵,個人的弓馬武藝嫻熟程度往往更高,因為這是一種自然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2/09
假如你是一名來自登州府的一名軍戶,被征召到遼東松錦前線,臨行前家里向當地千戶老爺借錢給你湊的路費和衣物。到了遼東軍營后,文官老爺對你們說著之乎者也這種完全聽不懂的話,總之就是要報效朝廷,孝忠皇上之類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