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完全可以換一個問法:為什麼最終是中國擁有了西藏,而不是印度擁有西藏!
原因就在于海拔變化。
我們知道,海拔越高,溫度越低,含氧量越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號稱雪域高原,長年氣溫偏低寒冷,含氧量大約只有海平面的40%一60%。而喜瑪拉雅山腳的印度恒河平原平均海拔只有200多米,處于熱帶,氣候炎熱。
從青藏高原到印度恒河平原,海拔呈斷崖式的急劇下降。一旦吐蕃攻打印度,將面臨海撥急劇下降給身體帶來的劇烈不適甚至傷害。當吐蕃人從寒冷的青藏高原下降到炎熱印度恒河平原,氣溫急劇升高,帶來身體劇烈不適。更重要的是恒河平原含氧量遠高于青藏高原,吐蕃人會面臨劇烈的「低原反應」,癥狀為:乏力困倦、嗜睡、下肢浮腫,與醉酒類似,所以又被稱為「醉氧」。
反之,假如印度人要征服西藏,從恒河平原到青藏高原,短短幾十公里,海撥急劇升高,氣溫劇烈降低,從炎熱變為寒冷,帶來人體劇烈不適。
此外,喜瑪拉雅山路極為崎嶇險峻,上下非常困難,不適合大軍行軍。
因此,印度與西藏近在咫尺,但極短距離內海拔劇烈變化,導致印度對征服氣候苦寒,物產貧脊的西藏缺乏興趣。同樣,吐蕃也對征服氣候炎熱,含氧過高的印度缺乏興趣。
但是,青藏高原與中國內地黃土高原的海拔變化卻是漸進式,階梯式,讓人體可以有一個生理上的逐漸適應過程。當今中國的地形整體呈三級階梯,青藏高原是第一階梯,海拔整體呈從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而到了東南邊緣的青海省,平均海拔已逐漸下降到3000米,再到西寧所在河湟谷地,平均海撥已只有2000多米。西寧附近的民和縣海拔只有1800米,青海河湟谷地已經適合農業文明,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反復爭奪之地。再往東南,與青海省相連接的陜甘黃土高原是第二階梯,平均海撥只有1500米。從青藏高原到陜甘黃土高原,千里長途中海撥呈階梯式,逐漸降低,可以讓人體對氣溫,含氧量變化有一個生理上漸進式的適應的過程。
正是地理上的這種差異,導致吐蕃選擇長距離奔襲,從西藏→青海→陜甘去攻打唐朝,去占領物產豐饒的綠洲農業地帶一河西走廊,而不是去攻打極短距離內海撥斷崖式下降的印度,去占領恒河平原。
為什麼中國最終擁有了西藏?
吐蕃松贊干布向大唐求親,文成公主進藏,帶去了大量佛教典籍,吐蕃逐漸武力消退,青藏變成佛門凈土。
從陜甘→青海→西藏,海撥呈階梯式,過渡式逐漸升高,千里長途進藏過程中,人體可以逐漸調節適應。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這種地理上的逐漸過渡,交融,讓中國最終擁有了西藏,而不是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