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主要是,怕慣壞了保姆和清潔阿姨,最后不好收場。
幾年前,我公司里請了清潔阿姨,兼職的,每周會有幾天過來打掃衛生。
我公司是做葡萄酒培訓和銷售的,公司里會有不少食物和酒,有些時候,我們品嘗完紅酒,或辦完活動,都會有一些食物、水果和酒剩下。
一開始,我是這麼想的,反正是我們公司員工也吃不掉,時間長了,扔掉可惜,就送給清潔阿姨得了,算是額外的福利,只要把我公司打掃干凈整齊就行。
好多次以后,我發現事情不對,打掃結束后,清潔阿姨總會有意無意地「等在那里」,因為她知道,等下我會把食物、水果或酒,拿給她,讓她帶回去。
但問題,這些剩下的食物水果不是每次都有的。
沒有的那幾次,阿姨做完清潔,就「等在那里」,她以為會有剩下的食物,但當我告訴她沒有時,她眼神里的亮光,頓時黯淡下去,沒有精神氣地走了。
看到這種狀態和場景,讓我很是尷尬,本來我也是好意,怕浪費,讓阿姨帶走剩下的食物和酒,結果,變成了一種慣例——清潔阿姨做完衛生后,帶要走些食物和酒。
食物和酒,相當于一種額外的酬勞,變成了我支付清潔費用后,還要再支出的一個「費用」。
這事情就變味了。
于是,我后面跟清潔阿姨說,公司因為經費有限,后面食物、水果和酒類會精打細算,不會再有剩余,讓她帶回去。
這個事情就這麼了掉了。
其實,很多時候,一次兩次幾次的行為,會給人造成一種誤區,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是必須的。
就好像「升米恩,斗米仇「,也就像新聞里的「給貧困學生捐助后,最后連找工作都要求助」。
說回到,「雇主家的水果快放壞了,保姆應不應該去吃?」
可以吃,但就是怕保姆吃過幾次后,形成習慣,覺得放壞的水果,就是要吃,最后甚至是故意把水果放壞,以便自己可以吃。
人都是有這樣的心理的,而且,很多人也會不斷地去測試底線,試探對方的反應,最后,造成不歡而散,一拍兩散的結局。
這是人性。
我們都得有自知之明。
所以,在我的做事守則里,我現在習慣把事情「一是一,二是二」事先都講清楚,然后,支付對應的報酬費用。如有額外的,要麼再進行商榷,重新計算,要麼直接拒絕。
當然,如果對方事情確實做的好,結束后,我會適當做些獎勵,送點獎品,給對方意外之驚喜。這樣,下次對方做事就更加積極,更加賣力,更加認真。
如果我是題目里的雇主,家里水果放壞了,就會直接丟掉了,不會給保姆吃,不會讓她養成這樣的「習慣」,但我會在保姆事情做得很好后,給她買些水果,作為獎勵。
換成保姆來說,她們也有自知之明,也懂得規矩,因為一次兩次幾次后,可能就「收不住」了,那還不如事先就給自己立好規矩,「不張這個嘴,不伸這個手」,以免最后扯皮,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