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回答,我覺得是因為她們不知道還有別的路可走。
作為一個學醫的女性,我承受的說教從來都是雙份的。而它們給我的感覺也是非常類似的。
勸我結婚,勸我生孩子養孩子指望孩子,勸我發文章,勸我去規培,勸我在公立醫院苦熬三十年等著拿退休工資……一樣的話術,熟悉的味道。
我第一次跟我媽談,表達我要從公立醫院辭職的想法的時候,我媽很急切。很急切地說我,你發什麼瘋?不在醫院當大夫你還能干什麼?
不光我媽,我認識的幾乎所有圈內人,在談到「轉行」這件事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是,「不干這個還能干嘛?」,再問就是「都是這樣過來的」。
是啊,都是這樣過來的。所以我也必須吃一樣的苦,受一樣的罪,去期待那個不一定能到手的縹緲的回報。并且每當有一絲懷疑的時候都告訴自己「別人都這樣」「一直是這樣」「不這樣還能怎樣」。
你看,這就是路徑依賴。他們只知道這一條路,不知道還有別的路可走,即使隱約知道,他們的潛意識也會強烈地暗示他們那不是路。
究其根本,兩個圈子都存在有強大的系統性得洗腦。雖然我嘴上經常說著尊重祝福,但是我能理解,想擺脫這種洗腦,擺脫這種代代相傳的路徑依賴,是很困難的。
不排除一部分人是自己淋了雨于是也要把別人的傘撕掉。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善意催生的時候,是真的,發自內心地覺得這是個好玩意兒。
但是其實離開這個繭房以后會發現世界其實很大,有很多可能性。那些吃苦受罪,并不是所謂的人生必經之路。而付出/回報比,比當大夫和當寶媽好的工作,實在太多了。只是在繭房里許多人是看不到的。
順便一提,我爸我媽的話術邏輯也基本上都是統一的。
我媽會說,當醫生多好啊,能救死扶傷,把病人治好,受到感謝的時候,那種心里的滿足感,是其他工作根本沒辦法代替的。
我媽還會說,當媽媽多好啊,當你獲得孩子給你的那種感情上的反饋的時候,那種幸福感是別的事情替代不了的。
然而事實上大夫什麼工作強度我是嘗試過了的。寶媽這個崗位我看就沒必要再去試了吧。豆汁不一定非要喝到嘴里才知道是臭的,對吧。
而我在其他事情上感受到的快樂,閱讀的快樂,思考的快樂,探索世界的快樂,學習新知識的快樂,挑戰新鮮事物的快樂……這些事情,他們可能也難以想象。比如我有個高中同班同學,做旅游網紅博主的,粉絲好幾百萬,每天就是全世界各地旅游,拍視頻發vlog。我跟我媽說,你看看人家這人生,這輩子多值啊,跟我差不多歲數,人家已經環游世界了。
我媽說。
「你要是一直在公立醫院待著,等老了她肯定羨慕你」。
(?_? )
(′-ι_-`)
′_>`
see,他們就是這樣的思考回路。老了就羨慕了。行叭。
我爸就更加直球了。我剛從公立醫院辭職的那段時間,我爸隔三差五就跳著腳罵我,他哪個哪個朋友家的孩子,也學醫,現在正規培呢,正在輪普外,天天干到半夜十二點才下台。你再看看你!
我心說,怎麼著朝八晚五惹著你了?說著說著醫務人員不受勞動法保護,怎麼著還開始覺得理所應當了?不會吧不會吧不會吧?
我就會懟回去,我說,所以你是看別人遭了罪了,我沒遭到,你難受是麼?
還是我爸,還是會說,你看看你一天像個什麼樣!早上八點上班你能七點半才起床,人家像你這麼大,都該早上六點起來送孩子上學了!
again,我會說,所以就是別人遭了罪了,我沒遭到,你渾身難受,是嗎?
說到底,生孩子和學醫一樣,都是靠給後來人畫大餅,吹捧延遲滿足,來維持體系運行。在圈子內的人呢,出于路徑依賴,可能也確實不知道還有可以不遵循這些劃下來的既定路線的可能性。
攤手。
而我,我已經受夠了。我這輩子,已經受夠延遲滿足了!(╯‘ - ’)╯(┻━┻ 。
而還喜歡畫「苦熬二十年,越老越值錢」大餅的這些親們,我祝你們每個人的孩子本科畢業后都能在你還沒退休的時候跟你在同一個城市,還能找得到不用996也不用吃土喝西北風的工作。祝福。希望到時候我會羨慕你們吧。
PS,在本題下大談特談「生育能有什麼損害?」「我生完孩子身材比結婚前更好了」「哪有風險,不存在的」的這些人。
你們吶,這麼喜歡生孩子,不知道給孩子積點德麼?
and,我不生孩子,我也不積德,從懷孕到生產到哺乳育兒對女性的身體到底意味著什麼,反正信息優勢我有,我也不打算站出來科普,反正我是死活不上當的。
但你們這麼騙沒學過醫的人……
seriously,dude,積點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