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苗之后,呂良偉也入局武俠片,華語功夫片又要崛起了?
2022年的電影大銀幕上,華語導演們似乎對「武俠」的題材尤為鐘情,從年初的《千里不留行》、《劌心劍》、《張三豐》、《倚天屠龍記》兩部曲,到之后的《青面修羅》、《目中無人》。
頂著「武俠」噱頭的作品,一部接著一部,而「武俠崛起」這樣的呼喊聲,也是一浪接著一浪。
謝苗的《目中無人》余溫未散之際,呂良偉、淳于珊珊也帶來了一部武俠作品,而且還是金庸的武俠大IP改編之作——《雪山飛狐之塞北寶藏》。
這一次,華語武俠是不是又要崛起?
本期,我們就來聊聊這部《雪山飛狐之塞北寶藏》,同時說一說,華語武俠片的興衰起落。
一:路陽提攜后輩,喬磊魔改金庸
這部《雪山飛狐之塞北寶藏》,由 路陽擔任監制, 喬磊擔任導演。
對于路陽,喜愛古裝片的觀眾,應該都不陌生。《繡春刀》兩部曲、《刺殺小說家》,都是出自路陽之手。
而喬磊,早先是路陽身邊的副導演。在《繡春刀》里,喬磊不僅在幕后擔任了副導演的職務,同時還在片中客串了「百戶張英」的角色。
在這部《雪山飛狐之塞北寶藏》里,路陽坐在監制的位置上,讓喬磊執掌拍攝大權,提攜后輩的意圖,也是十分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雪山飛狐之塞北傳奇》,雖然是在網絡平台上映,但是立項之初,卻是奔著院線市場去的。
大部分觀眾看過這部《雪山飛狐之塞北傳奇》之后,都感慨影片的特效制作,甩網大電影好幾條街。
其實,對于這部《雪山飛狐之塞北傳奇》來說,有這樣的特效表現,是應該的。畢竟,這片子本身就是一部院線水準的作品。
看到片名的前綴「雪山飛狐」,相信大部分觀眾都猜到,這部片子是改編自金庸先生筆下的《雪山飛狐》。
然而,你要是抱著「原著創作精神」,去觀看這部《雪山飛狐之塞北傳奇》,那一定會大失所望。因為在這部作品中,導演對金庸先生的原著,進行了大量的魔改。
除了片名,和片中幾個人物的名字,這部《雪山飛狐之塞北傳奇》與金庸的原作,基本已經沒什麼關系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被魔改,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畢竟,老爺子的作品太過經典,觀眾們對于故事的情節,也都是爛熟于心。
照著原著,「按部就班」地拍攝,無法挑起觀眾的興趣。而《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東邪西毒》的成功,也讓越來越多的導演,走上了「金庸作品魔改」之路。
執導本片拍攝的喬磊,亦是如此。
二:當「雪山飛狐」遇上「碟中諜」
在這部《雪山飛狐之塞北寶藏》里,喬導找來了吳毅將、鄭浩南,分別客串「胡一刀」、「苗人鳳」的角色。
電影一開始,便是胡一刀與苗人鳳的生死大戰,「喪波」對陣「司徒浩南」,可惜決戰地點不在銅鑼灣,而是長白山。
一番刀來劍往之后,二人紛紛中毒身亡。
此時,電影的兩大反派現身,一個是呂良偉飾演的「陶百歲」,一個是淳于珊珊飾演的「寶樹」。
小說原著里,只懂兩頁「胡家刀法」的寶樹和尚,在這部電影中,被改編成了一個功夫高強的反派,而且還擺脫了和尚的造型。
江湖傳聞,塞北藏著一筆寶藏。自立為王的田歸農,派手下的寶樹、陶百歲前去搜尋寶藏的下落。
寶藏的所在,藏在一個鐵盒之內,而這個鐵盒,在遼東大俠胡一刀的手中。胡一刀功夫高強,不好對付,于是寶樹、陶百歲想出了一條「借刀殺人」之計,引來苗人鳳,讓二人決斗。之后,暗中下毒,干掉二人。
雖然干掉了胡一刀、苗人鳳,可是寶樹與陶百歲,并沒有找到鐵盒。
一轉眼十年過去了,寶樹、陶百歲帶著手下,四處尋找鐵盒。終于,在一個集市上,陶百歲的徒弟歸彧(趙華為飾演),找到了鐵盒,拿到了藏寶圖。
田歸農聽聞消息,大喜,還表示誰第一個找到寶藏,就封侯拜相。
于是,陶百歲、寶樹帶著各自的門徒,按照藏寶圖的指引,前往飛狐山尋寶,爭取這次封侯拜相的機會。
兩伙人馬一共8個人,所以編劇管他們叫八惡人。
陶百歲、寶樹都想成為第一個找到寶藏的人,于是在暗中互相算計。
結果在趕往飛狐山的路上,兩伙人遭遇了重重危機,八惡人一個接一個的喪命。在一場又一場的反轉之下,被寶樹收作義子,但又被陶百歲收作徒弟的歸彧,卻見風使舵、巧布疑局,而他的真實身份,也隨之浮出水面。
節奏緊湊,是這部《雪山飛狐之塞北寶藏》的一大亮點。干脆利落的故事線,此起彼伏地反轉橋段,讓這部影片吸引了一大批觀眾的眼球。
水準線之上的特效場景設計,也為這部片子增加了不少商業趣味性。
說實話,拋開「雪山飛狐」的IP,給人物換一個名字,給電影換一個片名,這部片子應該會獲得不錯的市場反響。
然而,披上「雪山飛狐」的武俠外衣之后,片子就暴露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只有「武」,沒有「俠」,談不上什麼「武俠」。
說到這,可能有的讀者朋友就會好奇,究竟什麼樣的作品,才算是「武俠」?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華語武俠電影的發展說起。
三:華語武俠片的興衰過往,古裝動作片為什麼稱不上是「武俠」
香港的第一部武俠片,是誕生于1925年的《女俠李飛飛》。
這部電影由 邵醉翁擔任導演, 邵邨人擔任編劇。邵醉翁與邵邨人是親兄弟,二人還有一個弟弟,叫做 邵逸夫。
50年代中期,邵逸夫成立了一家名為「邵氏兄弟」的電影公司。而武俠片也成為了「邵氏」征戰海內外票房市場的拿手題材。
武俠、武俠顧名思義, 電影里既要有「武打」也要有「俠客」。
武俠電影誕生初期,電影的故事,基本都是圍繞俠客路見不平、行俠仗義而展開。
可是進入50年代之后,隨著梁羽生、金庸的文壇崛起,武俠故事開始追求更高深的故事主題,表現更深刻的思想內涵。
在小說作品的影響之下,武俠片的拍攝,也有了新的轉變。
1966年,在邵氏擔任導演的 胡金銓,拍攝了經典武俠片《大醉俠》, 開啟了「忠臣良將遇難,江湖義士相助」的大格局武俠片時代。
隨后的《龍門客棧》、《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俠女》等電影作品,也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樣的大格局,成為了彼時武俠片的創作主流。
像胡金銓這樣,突出家國情懷的大格局武俠片,十分難拍。
因為,一旦讓江湖上的俠客義士,與廟堂里的忠臣良將們產生聯系,就要對故事的時代背景,進行詳細的刻畫。
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角色的官職稱謂、人物的服裝配飾,都要進行詳細地還原。像胡金銓這樣學識淵博的大導演,也只敢在明朝這個時間段,展開創作。
換個朝代,胡導都擔心自己的學識不夠,在情節的設計、人物的刻畫上出紕漏。
那些肚子里沒什麼墨水的導演,就更不用說了。
在胡金銓創作「大格局武俠片」的同時,邵氏的另一位導演 張徹,則開辟出了一種截然相反的武俠片拍攝風格。
早期,張徹也和胡金銓一樣,結合歷史背景,對武俠片展開創作,并拍攝《大刺客》、《十三太保》這樣的作品。
然而,這樣的作品,需要「引經據典」、考察資料,創作起來太難了。于是,張徹淡化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讓武俠片回歸到懲奸除惡、行俠仗義的小格局之中,并通過表現 人物內心的成長、寫實暴力的打斗,感染觀眾。
在這樣的創作理念之下,《獨臂刀》三部曲、《保鏢》、《游俠兒》等經典作品,也開啟了武俠港片的暴力美學時代。
70年代中后期,在 楚原導演的引領下,古龍武俠片開始盛行。
古龍的武俠作品里,沒有家國大義的大格局,但懸疑式的表現手法,卻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而在楚原的電影鏡頭之中,獨特的美學布景,屢破奇案、粉碎了一場又一場武林陰謀的楚留香、陸小鳳、傅紅雪,也成為了一代人的武俠記憶。
進入80年代之后,徐克成為了港式武俠片的新一代領軍人物。
徐克可以說是集胡金銓、楚原、張徹的武俠之風于一身。他可以模仿楚原的風格,創作出《蝶變》、《狄仁杰之通天帝國》這樣的「探案武俠片」。
也可以模仿胡金銓的風格,創作出《新龍門客棧》這樣「為國為民」的大格局武俠片。
更可以模仿張徹的風格,創作出《刀》這樣「突出人物內心成長,表現寫實暴力打斗」的寫實武俠片。
只可惜,進入新千年之后的徐克,一心沉迷于特效制作。2000年之后,徐克身上沒了胡金銓的家國大義,沒了張徹的寫實成長,只剩下楚原式的探案推理,與一場又一場的特效。
80年代初,受到港片作品的影響,武俠片也開始在內地大銀幕上崛起。在內地電影鏡頭中,武俠作品既有《少林寺》、《黃河大俠》、《俠女十三妹》這樣「為國為民」的大格局作品。
也有《獨行俠》、《雙旗鎮刀客》這樣,講述小格局故事,表現小人物內心成長的作品。
新千年之后,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集「商業性」與「藝術性」于一身的武俠片,也成為了不少內地名導,爭先創作的焦點。
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之下,何平導演創作了《天地英雄》,張藝謀導演拍攝了《英雄》、《十面埋伏》,馮小剛導演創作了《夜宴》,陳凱歌導演拍攝了《趙氏孤兒》。
或許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大導演功力,這些名導們,都將武俠片的創作方向,對準了胡金銓式的大格局、大主題作品。
然而,胡大師在武俠電影史上的表現,過于耀眼。對比于胡大師的那些經典,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何平的這些武俠片,在上映之初,被觀眾們挑出了不少毛病,遭受了不少爭議。
在內地導演爭相嘗試大格局武俠片的時候,不少港片導演來到內地,并對小格局的恩怨仇殺、人物成長,展開創作。
陳可辛的《武俠》、吳宇森的《劍雨》,也都是在這一時期,走入內地的大銀幕。
然而在2012年之后,隨著好萊塢電影對華語電影市場的沖擊,尤其是漫威、DC「超級英雄電影」的火爆,武俠片的本土觀眾市場,開始快速流失。
2018年,《復仇者聯盟3》、《黑豹》、《海王》、《毒液》等作品,在內地電影票房市場上吊打徐克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張藝謀的《影》。
這一年之后,徐克放棄了武俠電影,轉型到了戰爭電影之中。而華語武俠片的創作,也是在此時進入沉寂期。
近幾年,隨著「傳統文化」的熱度越來越高,武俠片有了回暖的趨勢。
可是,隨著老一代武俠名導們的暗淡,現在的導演們,對于武俠片的表現,是越來越敷衍,直接給動作片套上一層古裝的皮,就說這是「武俠」,這樣的作品,顯然是過于不走心。
人文的背后是文化,失去了文化特色的武俠片,也就稱不上是武俠片,頂多算是一部「古裝動作片」。
眼下這部《雪山飛狐之塞北寶藏》,明顯就是套著古裝皮的魔幻動作片。
在這部作品里,幾個角色無論是服飾造型設計,還是言談舉止,都不像是一個應該出現在中國武俠故事里的人物。
而當寶樹一行人在雪山上遭遇非洲鬣狗時,這片子的時代背景,也「徹底與傳統脫離了關系」。
在千百年的歷史更替之中,「俠」變成了一種文化,也成為了小說、電影等武俠作品的表達核心。
失去了「俠」這一層文化,單靠幾個人披頭散發,穿著古裝服飾打來打去,這樣的電影稱不上是「武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