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是近年來最經典的一部宮斗劇,演員的顏值和演技、服裝道具、劇情、音樂等等俱是一流水準,收獲了各年齡層觀眾的一致好評。
這部劇依托于真實歷史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改編和二次創作,對于人物形象的拿捏和刻畫可謂是入木三分、血肉鮮活。
劇中出場戲份很少的次要人物玉嬈,從側面對于甄嬛和雍正二人的性格與為人處世方式起到了加深勾勒的作用,通過「雍正有意納玉嬈為妃」這一事件,從暗中交代了很多值得品味的內容。
甄嬛三姐妹中浣碧與甄嬛關系較為疏遠、有著明確的主次關系。而玉嬈不同,玉嬈是甄嬛同父同母的親妹妹,二人血脈相連更為親近。
但她們姐妹三人的命運都相當坎坷。甄嬛進宮受盡委屈、步履薄冰暫且不提,在甄嬛遠走之后甄家不久就發生了巨變。甄家的頂梁柱、甄嬛的父親甄遠道被流放寧古塔,其妻女也跟著他流徙到了那蠻荒之地。
好在甄夫人勤儉持家、聰慧機敏,在這樣惡劣的境況下依然將丈夫和女兒照顧得很好。 玉嬈有了如此經歷,定然不會是個單純無知的女子,她嘗到了人間的苦厄和辛辣,對于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雍正皇帝自然是沒有好感可言。
不過玉嬈這個人物的基準線還是設定在「純真」,這是她骨子里的天性、也是年齡使然。她畢竟還只是個女孩,即便聰穎過人、心思細膩,但說到底還是涉世未深。官宦之家的大小姐,再怎麼落魄也比尋常人家的女兒有福氣得多。
玉嬈進宮探望姐姐,但被雍正皇帝一眼相中屬實是意料之外、又讓她有些措手不及的事情。
首先玉嬈對于皇帝的感情是非常厭惡的,其父親甄遠道的流放、自己和母親跟著受苦、姐姐甄嬛在宮里的種種艱險和不公,可以說都是拜雍正所賜。
其次如上所述,玉嬈還是純真善良的,涉世未深且尚未成年的大姑娘怎能想到她的姐夫、貴為一朝天子,竟是初次見面就打起了自己的主意。
這讓玉嬈感到驚恐與反胃,她打心眼里厭惡雍正,但皇帝畢竟是皇帝,她再怎麼說也要顧及天子的面子。甄家是福是禍,全系這位皇帝的隨口一句話,于是如何拒絕雍正的示愛就成了進退兩難的棘手問題。
不過玉嬈雖年幼純真但絕非傻白甜,她通過細節舉止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同時也照顧到了皇帝的面子與姐姐的身份,讓人不得不稱贊。
雍正對玉嬈產生男女方面的興趣,這讓甄嬛和玉嬈姐妹倆感到荒唐、厭惡以及慌亂。
此時甄嬛與雍正的關系早已不復當初了,但甄嬛有萬般情緒也不能宣泄出來。這皇宮向來是個冰冷無情之地,她、乃至她的整個家族,榮華富貴還是樹倒猢猻散,全憑皇帝的意愿。因此哪怕心里恨透了雍正,甄嬛也不能對雍正有所頂撞。
這個突如其來的麻煩事讓聰慧如甄嬛也感到不好辦。
在古代,有權有勢的男人娶個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大房正配都會幫著男人挑小媳婦,這便是所謂「賢良淑德」。尋常權貴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國之君。
無論是《甄嬛傳》電視劇中還是在真實歷史里,后宮嬪妃是萬萬不可生出嫉妒之心的。這般想法就已足夠危險,更別提為此可能實施的行動。
從古代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來說,甄嬛是無權對此表達反對意見的,哪怕雍正強行要把玉嬈納入后宮,甄嬛也根本無能為力。她所處的位置,是極難在保全自身的前提下把妹妹救出魔爪的。
但好在玉嬈天真但并非胸無城府。她得知了皇帝的想法,也用自己的方式提出拒絕、保護了自己和姐姐,同時不傷害雍正的面子。
雍正造訪甄嬛的院子,但心里盤算的是什麼主意,雙方都清楚。正在這尷尬時刻,玉嬈來了, 見過皇帝以后就故意坐在姐姐身邊繞手帕玩,與雍正交談也頗顯孩子氣。
一方面,哪怕對皇帝厭惡反感,但皇帝畢竟是皇帝,金口一開就能輕描淡寫滅你滿門的人,與皇帝共處一室難免緊張失措。玉嬈的確還是個孩子,她此時心理壓力很大, 為了避免過度緊張,選擇繞手帕玩兒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很管用。
另一方面,在皇帝面前繞手帕是極不尊重的行為,若非雍正對玉嬈有喜愛之心,這一不敬之舉就足夠招致殺身之禍。 玉嬈看似幼稚的言行舉止,是在向雍正傳達一個信息——自己還只是個孩子。
雍正心思縝密,看到玉嬈在他面前竟敢繞手帕玩耍,自然有他的一番思考。
首先玉嬈天真可愛但畢竟年幼,并不適合這人心浮沉之地。她這朵稚嫩的雛菊遠觀便好,雍正雖有這能力「強扭瓜來」,但即便如此,玉嬈在這冷酷的皇宮里也難以生存。
玉嬈年幼,甚至還沒到可以進宮選妃的年紀,又與甄嬛是姐妹,自己若強行為了一時的欲望而納玉嬈入后宮,難免落人話柄。
幾乎沒有人是不怕閑話的,哪怕權傾天下的皇帝也是如此。飛禽尚且懂得愛惜羽毛,九五之尊的皇帝不會不在乎自己的名聲,更別提品德與威望對皇帝而言是關乎統治穩定性的大事。
是否要為一時恣意而留下后患?這讓雍正有所動搖。
除此之外,他也不能罔顧甄嬛的感受。之前他懷疑甄嬛與果郡王有染,當著所有人的面刺破尚在襁褓中的弘瞻阿哥的手指,來了一場滴血認親。這對于一個妃子來說意味著什麼,大家心里也清楚。
雍正對甄嬛是非常虧欠的,而甄嬛因為果郡王的事,與雍正再無半點真情實感。 雍正自知辦事不地道,也一直沒機會補償她,正好這件事上甄嬛和玉嬈姐妹都不情愿,自己倒不如順水推舟,讓雙方都體面地有個臺階下。
雍正皇帝對甄家姐妹情有獨鐘的原因,其實在于他的一個心結,那就是純元皇后。
雍正深愛純元,但奈何純元皇后年僅二十歲就被同父異母的庶出妹妹、也就是此時的皇后宜修暗算,令她難產而死。這是雍正一生的遺憾,而正所謂「得不到的才是最美好的」,純元皇后的倩影自此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
宜修得到了雍正的人,卻永遠得不到他的心。而皇帝娶宜修為皇后的原因,一來是覺得對純元太過虧欠,想要在她妹妹身上彌補一二;二來是因為同父異母的姐妹,宜修與純元皇后有幾分相像,雍正也算是聊以慰藉罷了。
但巧合的是,甄遠道的夫人云辛蘿長相非常像純元皇后,而她的兩個女兒:甄嬛和甄玉嬈也繼承了母親的美貌,這才讓一輩子忘不了純元皇后的雍正皇帝方寸大亂。
甄嬛也是看透了這一點才開始對雍正心灰意冷,她只是純元皇后的一個替代品罷了,皇帝對她到底有無真情實感還未可知。但當雍正看到比甄嬛更像云辛蘿、也就是更像純元皇后的玉嬈以后,當即就有納入后宮的想法,甄嬛對這個問題也算是心里有答案了。
后宮與前朝是有相當關聯的,政治的絲線千絲萬縷地聯結著每個家族的命運。
例如華妃,其兄長年羹堯兵權在握,雍正也好生優待華妃、甚至一度給了她協理六宮之權。但隨著年羹堯犯錯被貶為城門看守、年家親眷盡皆革職流放,華妃理不清其中利害關系,以為憑自己求情能挽救一二,殊不知自己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年家失勢后,華妃在后宮也被曹貴人等人聯合起來揭發了以往的惡行,皇帝念及舊情只是將她降為答應。最終,華妃心灰意冷,自盡而死。
甄家的情況可遠遠比不上年家,甄遠道只是個吏部侍郎,后來又被祺貴人之父陷害入獄、流放寧古塔。甄家經不起多少風浪折騰,廟堂之上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是萬劫不復的結局。
但好在甄遠道夫婦生了三個好女兒,甚至可以說甄家的起死回生全靠女兒們的機巧表現。
甄遠道被流放寧古塔后,身為廢妃的甄嬛不得不強忍著對雍正的厭惡重返皇宮,而她此時已然懷有身孕,是果郡王的孩子。甄嬛利用皇帝誤以為是他的龍種,借機回宮重獲寵愛、扳回一城。
而后浣碧嫁與果郡王為側福晉,玉嬈嫁與慎郡王為嫡福晉,兩步大棋更是穩固了甄家在朝堂的地位。最終,祺貴人的家族瓜爾佳氏被查辦后,甄遠道也隨之平了數年之冤,封為四品典儀,最后安享晚年。
甄嬛的隱忍和權謀、玉嬈的天真與機巧、庶女浣碧的識大體,都是甄家得以翻身的重要原因,可以說甄嬛父母需感恩三個孩子如此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