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開過一個小工廠,我爺爺負責掌舵。
因為是福利企業,有很多工人都是殘疾人。很多人的工資待遇,還得跟他們父母談。
從帶著他們工作,到幫他們調節與同事、與父母兄弟間的矛盾,到家里出事進行必要的幫扶。
到可以酌情的特事特辦(之前有個會計阿姨,可以送完孩子,再來上班,不算遲到)。
他們也管的很嚴,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廠里貼著各種規章,我爺爺經常開會組織他們學習,然后發現做不好的,該罰的也不手軟。
工資制度透明,按勞取酬,計件,多勞多得。有一個阿姨(聾啞人)特別能干,10多年前在我們家這種三線小縣城就可以拿到6000多塊的工資。
爺爺曾不只一次地跟我感嘆,民營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1~3年,他們能干30多年,真得很不容易。
為什麼帶著殘疾人的工廠,都可以干30多年?
應該是尊重員工,尊重自己,有規有矩,按章辦事吧。
.............................分割線...............................
隨手的回答,竟然獲得了這麼贊,很開心爺爺的觀念,被大家認同,我會轉達給他的。
在當時,也有很多人不理解爺爺,覺得他對工人太好了,給他們開的工資太高了,還替他們操那麼多心(有希望給自己孩子介紹對象的,有希望安排自己傻兒子的傻媳婦在廠里住,以便能讓兩人有時間多相處的)。爺爺的回應是,工廠的活,確實很累,這是應該給的,不然沒人能干下去。重新培養,同樣是成本,工資高點,工人上班認真點,少出問題,同樣是賺。
敬人一尺,我們有一丈就很好了。
針對評論區一些討論,再做一點簡單的回應吧。
一、關于未提及福利企業政策的問題
我說明工廠是福利企業,就是想表達父輩們并不是單純行善得錄用殘疾人。
福利企業,對殘疾人的錄用比例,有明確規定,而且必須是政府認定的,持有殘疾人證的殘疾人。同時,可以享受退稅的政策(90年代,我們那兒主要是退稅,可能其他地方還有其他優惠政策)。至于隱形的,有時候,還可以賣賣慘。面對一些巧立名目的繳費,爺爺他們沒有錢,交不起,也不想交,曾經干過拉著一車殘疾人去縣政府賣慘的事,繳費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一廟念經,各自道場。我覺得本題的重點是經營者如何管理的問題,享受的政策扶持不屬于這個范疇,因此就沒有提及。
二、工廠生產什麼產品
早期是玻璃纖維、玻璃缸瓦、中間干過兩年樹脂、現在是壓敏膠和封箱膠帶
所以,管理嚴格也實是因為這些都具有危險性、造作不當后果嚴重。至于為啥是這些產品,因為我爸是學化工的,考察的項目都是這種的。
三、一點題外話
現在,政府對福利企業的政策,比二、三十年前好很多了,同時對福利企業資質的審查,也越來越嚴格、越頻繁。我爺爺已經退休回家也七、八年了,后面是爸爸在管理,后者明顯沒有前者的管理才能,加上環保的要求,對化工企業尤甚,工廠的規模已經很小了,也已經退出福利企業了。現在的官方名稱為小微企業。
最后,雖然爺爺他們在國企倒閉,大量工人下崗的年代,出于自救辦了工廠,但他們實際錄用了遠超政策要求的殘疾人(家長求上門,能干的了活的,大部分都留下了。
小時候,我見過各種類型的殘疾人),給他們交五險一金,帶著他們干活。在我們一家養家糊口時,也有一部分人因此而實現了他們自己的養家糊口,從家里的累贅變成可以能掙錢的人,我覺得這樣的管理是有溫度的管理。所以,才隨手寫下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