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只罰不賞。
此前經歷過一家互聯網公司,任職編輯,當年的績效管理比較原始粗暴:每個編輯每個月撰寫的原創文章字數必須達到3萬字,完成的拿90%績效,剩下的10%由頻道主編打分。
但是後來換了一位領導,覺得這個方法實在太low,決定改革:
1、錯別字考核,錯一個字扣10塊,上不封頂;
2、單篇字數考核,每篇文章不得超過3000字,超過3000字的不計入工作量;
3、原創文章必須有采訪行為,至少一位專家出鏡,否則字數打5折;
4、每個月精選1篇表現最好的稿件,績效加10分。
然而對于一個沒有采訪權的商業網站來說,聯系專家采訪并不容易,找人脈,找資源,聯系專家,溝通、采訪,撰寫,修改,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無論多麼努力,這3萬字的原創任務大機率是完不成的。
因此,績效頂天也就是90-93分。
而且最騷的是,除了第一個月,剩下個的每個月優秀稿件都是空缺,不能問,問就是大家寫的都爛,「寧缺毋濫」。
直到某天組里來了個綜合能力很強的同事,業內人脈也不錯,一個月寫了4萬多字,有幾篇流量表現也很好,嚴格按照標準,別說100分,110分都打不住;然而最后績效分依然只給了95分,最后工資一個月可能也就多了100多塊。
問領導,領導直接回復:績效分你怎麼可能拿滿?95分還不夠,難道想拿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