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亂從一個角度是沒能妥善解決「征兵制」向「募兵制」轉換過程中的「兵隨將有」的問題:
在唐玄宗改革兵制之前,歷朝歷代邊防軍名以上都是流動的,比如雁門關固定兵額一萬人,但是這一萬人可是在不停輪換。
而邊防軍長期不換地兒,也會出現「兵為將有」的問題。
「五胡亂華」本質不是外族入侵而是邊軍造反,其實劉淵所代表的匈奴就是作為曹魏以及西晉征兵制之下邊防軍補充的當地屯戍的歸附部落。
導致北魏衰落的「六鎮之亂」同樣是邊境屯戍部隊造反。
而這些邊境軍隊由于長期保持戰斗狀態,戰斗力遠遠強于內地軍隊,所以造成的破壞也是驚人的。
為什麼唐玄宗在天寶年間要授予安祿山如此大的權力?
就是因為幽州距離長安太遠了,為了保持帝國北部邊境的安寧甚至是擴張,必須縮短做決策的時間,那麼自然就要授予安祿山近乎專斷的權力。
北宋前期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寧愿犧牲軍隊戰斗力以及增加物資運輸成本也要把物資補給控制在中樞手里。
但是由于開支太高,北宋承擔不起了,王安石不得不出來改革。
王安石給宋神宗出了一個天才的主意:
軍隊缺額不補充,平時戰斗力不足用當地免費的民兵補充,把省下來的錢存下來,等將來大軍北伐時一次性拿出來做軍費。
真是太天才了。
沒記錯的話,金軍南下時,原本作為北方重鎮定州軍就剩下幾千人了,原本在宋真宗時期定州軍是能拉出十萬戰兵的。
北宋的方法,朱元璋肯定不會采用,那麼想要更好解決「邊軍作亂」的問題,只能是縮短決策時間。
而想要縮短決策時間,要麼皇帝本人抵近指揮;要麼皇帝把軍政大權交給自己信任的將軍,由這個將軍指揮邊境軍隊。
朱元璋選擇定都南京,自然只能選擇第二條路。
而天底下還有比自己兒子更讓他信任的人嗎?
把明帝國漫長北部防線的重兵集團分別交給自己幾個兒子指揮,自然解決了「兵隨將有」的痼疾。
朱元璋分封諸王的邏輯非常清晰,在涉及到自己家族江山社稷問題上,老朱一點兒也不昏,相當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