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分封,更像是朱元璋仿照元朝諸王出鎮制的翻版。藩王沒有地盤,所謂的地盤就是王府。藩王也不能擁兵自重,所謂的擁兵權,就是自己王府的護軍,最多只有三衛兵馬。
朱元璋把遼、寧、燕、谷、代、晉、慶、肅王分封在九邊,扼守邊境要塞,直面外患。這是外屏藩王防線,屬于真正的戰場!直面北方草原民族與東北漁獵民族的軍事威脅。
把秦、周、魯、齊、楚王分封在二線。而且刻意與駐守九邊的一線藩王,拉開了幾百里的距離。這是內屏藩王防線,就是為了當外敵來襲的時候,哪怕第一條防線全部失效,也有第二條防線作為緩沖,在這個時候,朝廷就有時間和精力調集足夠的糧草,組織足夠多的人馬進行反撲!
敵人要想占領第二道防線以北的大片區域,就需要分兵駐守,這會消耗他們的兵馬數量。
所以基本上到了這個時候,由于敵人的力量被分散。他們還要治理地方,鏟除隱患,徹底吞下占領的地方,因此這時敵人已經無力南下了!這也是政權一旦回到南方,就能夠起死回生的原因。也是北方的敵人為什麼不一鼓作氣,趁機奪取整個天下的原因。
在南方雖然茍延殘喘,但總不至于國土盡喪失。不至于像宋朝一樣,北方防線形同虛設,只要外敵入侵,就能殺至京城附近。可是自從朱棣遷都北平之后,明朝就落到了和宋朝一樣的情形當中,都曾暴露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稍有不慎就兵馬圍城!其中有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一個被人打到都城下的王朝,還有什麼尊嚴可言?一個被人打到家門口的皇帝,在朝廷和百官當中又有什麼威嚴?設想一下,如果朱棣沒有遷都北平,北方的兩道屏障仍然存在,或許大明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第三條防線,是在西南和湖廣,這是為了防備西面的敵人,徹底鞏固政權。而在京城周圍,則沒有分封諸王。
其實北方兩道屏障的設置,對藩王也是一種天然制衡。一線外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二線內屏藩王在中間頂著,這就會導致他們的造反很難成功。二線內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一線外屏藩王負責包抄后路,配合中央兩面夾擊。后者的造反也很難成功。所以他們是互相轄制,互相制衡。
即使造反,總不至于所有的藩王一同造反吧。人聚在一起都是講究利益,皇帝的寶座只有一個,誰能不爭不搶?而京城附近因為沒有藩王,不擔心重演西晉藩王反噬皇權,導致八王之亂的一幕。也不必擔心像唐朝一樣,邊境藩鎮造反,皇帝拿藩鎮一點辦法沒有。
把藩王封在邊境……這樣先和敵人打仗的是藩王,就算是打不過要死人,死的是藩王!皇帝笑都能笑醒!朱元璋這麼做,就是要把權力捏在自家人的手中,避免出現權臣亂政,架空皇帝的局面。
朝廷的軍隊,沒有朝廷命令,藩王調不動一兵一卒。因為這些兵馬雖然會受他們的節制,實際上上下官員都是由朝廷任命的!甚至就連他們的衛兵,也是由朝廷調派而來,在需要的時候也是需要上戰場的!
明朝的藩王在沒有地盤,沒有兵權的情況下,實際地位只相當于總兵。 他們與總兵的區別,只在于他們是皇子的身份而已!所以朱元璋的構想,在那個時代已經非常完美了。一條是長城防線,一條是秦嶺淮河防線,只要好好經營,足可保證萬無一失!可事情,許多時候事與愿違……碰上了一個被文官忽悠的比豬還蠢的建文帝,你能有什麼辦法?
朱允炆削藩時如果直接派人逮捕朱棣可能就沒後來的靖難之役了,但朱允炆偏偏要采納黃子澄的建議先削周王等內線藩王。這樣做造成了幾個后果:首先是打草驚蛇使朱棣這個主要對手有所防備,其次在與朱棣正式翻臉之前先把內線藩王們得罪了。
等到朱棣起兵靖難時北平與南京之間已缺乏內線藩王拱衛,所以燕軍就像進菜園子一般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朱允炆能力低下導致朱棣靖難成功,朱棣靖難成功又放棄藩王守邊政策、改變遷都地點,導致朱元璋最在意的政治遺產徹底崩盤,這意味著朱元璋的大明第一王朝已經亡了。
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構想,大明應該以九邊慢慢墾地壓過去,然后外交迫使殘元蒙古諸部聯姻大明邊疆諸王,進而恢復盛唐中原天可汗的盛況。然而朱允炆粗魯削藩逼反朱棣,朱棣清君側賣大寧給朵顏部,大明從此北部洞門大開。他在蒙古五次飆車是很爽,從來不實際解決問題,到給后面埋了地雷。
朱元璋所冊封的北方九王,其作用不單單是抵御蒙古,而是主動出擊,以移民軍屯的方式步步為營推進明朝邊境,達到逐步吞并蒙古的目的。
從洪武三十年的明實錄看,明朝防線已經向北大大推進,形成內外兩道防線,內部軍民屯種,外部放牧馬匹,此時明朝的實控范圍可能覆蓋整個漠南地區
如果朱元璋的藩王體系延續一百年以上,在步步緊逼的軍事壓力下,蒙古諸部根本不可能統一,而是會像東歐游牧民一樣,逐漸被溫水煮青蛙式消滅。朱棣完全破壞了朱元璋給明朝留下的邊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