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有三大問題一直困擾著朱元璋。
一是外部形勢很不樂觀。
明軍北伐,雖然推翻元朝,收復漢地。但明軍未能將退回漠北的北元殘余徹底殲滅。而未能徹底殲滅北元殘余的結果,就是蒙古人虎踞漠北,復辟之志猶甚。始終對中原虎視眈眈。明朝外部形勢很不樂觀。
二是內部存在統治隱患。
明軍推翻元朝前,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的中原漢地,有兩百多年被北方少數民族統治的歷史。長時間的不統一,導致明朝初年時,南北方漢人在很多方面都有隔閡。這種隔閡,不小于今天的海峽兩岸。
三是都城的選址不理想。
這個不必多解釋。南京位置偏東南,對北方鞭長莫及。朱元璋其實也很早就意識到了都城問題,有過遷都考察。
西安、洛陽、開封,都在他的考察范圍內。
只是遷都一事,牽扯太大。
需要朱元璋做通盤考慮后,再下定奪。
因此朱元璋在遷都考察前,便想到了委派兒子鎮守邊關,以分封暫代遷都的辦法。
而這也正是朱元璋在1370年,要重啟分封制的原因。
搞清楚了朱元璋重啟分封的原因,再來看明朝分封的特點。
相比于西漢和西晉,明朝的分封不太一樣。
具體區別表現為兩點。
第一點是西漢和西晉的藩王,都是對內的。
西漢建國之初,六國遺民不認什麼皇帝,就認他們的齊王、楚王、趙王……
誰來做齊王、楚王、趙王……。不重要。
反正老百姓也不認識以前的王。
但是,一定要有人來做這些王。
劉邦搞郡國并行制,在帝國的西部實行郡縣制度,東部實行分封制。初衷,是希望藩王治理關東,穩定內部統治,爭取不再重演秦朝二世而亡的局面。
西晉也一樣。
晉之前的秦、漢、魏三朝。
秦朝不搞分封,二世而亡。
西漢實行分封,雖然搞出了七國之亂。但漢室成功擺脫了二世而亡的命運,依靠藩王完成了中央集權,國祚延綿了近兩百年。
曹魏不搞分封,建國僅29年,皇帝就失去了權力。差不多也是三世而亡。
司馬氏和曹氏一樣,都是以士族為基礎,篡權上位。
有秦、魏這些珠玉在前,司馬炎建晉后,自然是吸取了秦、魏教訓,以宗室掌兵,抑制各地不斷膨脹的士族。
因此,西晉的分封也是對內的。
皇帝以封藩,壓制士族勢力,慢慢完成中央集權。
不過相比于西漢,西晉的封藩策略明顯犯了一個致命錯誤。
那就是皇帝過分信任藩王,把藩王都封到京城周圍,寄希望藩王能和中央聯手,制衡士族勢力。
而這會導致士族與皇帝離心離德。
一旦當藩王造反,反噬皇權的時候,沒人能站出來制衡藩王,拱衛皇帝。
相比于司馬炎,劉邦當年的手腕明顯要棋高一著。
他把藩王分封到關東,把功臣集團和外戚籠絡在關中。
功臣或外戚反噬皇權,藩王能起兵勤王。
藩王在外地造反,功臣和外戚在中央能協助皇帝平叛。
皇帝始終能平衡各派勢力,保持一個比較穩固的統治基礎。
西漢和西晉的分封都是對內的。
明朝的分封則是對外的。
朱元璋把遼、寧、燕、谷、代、晉、慶、肅王分封在九邊,扼守邊境要塞,直面外患。
這是外屏藩王防線。
把秦、周、魯、齊、楚王分封在二線。刻意與駐守九邊的一線藩王拉開幾百里的距離。
這是內屏藩王防線。
至于南京附近,則不封王。
他此等操作的目地,再明顯不過了,就是想讓藩王在外線鎮守,做為中央的屏障存在。
蒙古人要想入侵,先得過外屏藩王一關。
過了一線屏障,還有二線屏障。中央有充足時間調兵遣將。不至于像宋朝一樣,北方防線形同虛設。只要外敵入侵,就能殺至京城附近。
另外,兩道屏障的設置,對藩王也是一種天然制衡。
一線外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二線內屏藩王在中間頂著。前者的造反很難成功。
二線內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一線外屏藩王負責抄后,配合中央兩面夾擊。后者的造反也很難成功。
中央附近因為沒有藩王,不擔心重演西晉藩王反噬皇權,導致八王之亂的一幕。
也不必擔心像唐朝一樣,邊境藩鎮造反,皇帝拿藩鎮一點辦法沒有。
很多人批判朱元璋,說他小農心態,分封就是為了寵兒子。
這是不對的。
因為朱元璋分封,如果真的是為寵兒子,那他沒必要把兒子們分封到北方邊境,讓兒子們替他戍邊。
把兒子們養在富庶的江南,吃香喝辣的,這不是更寵兒子?
實際上在朱元璋眼里,他的兒子就一個。
就是朱標。
其余兒子,在他眼里,都是為了維護朱標地位而存在的人形工具罷了。
第二點是漢、晉的藩王,都有很大權力。
西漢藩王在自己封國內,政軍財一把抓,說翻臉就能翻臉。
西晉的藩王弱化了一點。在封地內有收稅權和擁兵權,沒有行政權。
但這并不重要,因為政權出自槍桿子。
藩王有錢有槍,還怕沒政權?所以西晉的藩王還是可以說翻臉就翻臉。
相比于西漢和西晉,明朝的分封更像是元朝諸王出鎮制的翻版。
藩王沒有地盤,所謂的地盤就是王府。
藩王也不能擁兵,所謂的擁兵權,就是自己王府的護軍。
朝廷的軍隊,沒有中央命令,藩王調不動一兵一卒。
藩王在沒有地盤,沒有兵權的情況下,實際地位只相當于總兵。
他們與總兵的區別,只在于他們是皇子。
朱元璋的這種操作,明顯就是仿效元朝的宗王出鎮制度,試圖把一部分兵權捏在自己家人手上。避免兵權旁落,陷入唐朝、宋朝那種君弱臣強的局面。
綜上。朱元璋重啟分封制的初衷,是為了鞏固統治。
他一系列的具體操作,把藩王封到外地,刻意得封在一、二線,也是為了鞏固統治。
一切,都是為了鞏固朱家的統治服務。
不過,盡管朱元璋老謀深算,盡可能的想避免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但他還是失策了。
他的失策,具體表現為兩點。
一是他挑選的繼承人朱允炆,以及他給朱允炆選的輔臣黃子澄、方孝孺都太迂腐了。
朱允炆繼位后,啟動削藩。
削藩,這本身沒問題。如果朱允炆采納齊泰的建議,直接派人逮捕朱棣,就沒後來的靖難之役了。
但朱允炆偏偏要采納黃子澄的建議,先削周王等二線內屏藩王。
這麼搞,既打草驚蛇,導致朱棣有所防備。
也導致朱元璋布置的第二道內屏藩王防線出現了漏洞。
齊王和周王被廢黜,魯王又是個娃娃。
當朱棣起兵靖難時,北平與南京之間,缺乏內屏藩王拱衛。燕軍就像進菜園子一般,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第二個失策是朱元璋濫殺功臣,導致外姓功臣集團與皇帝缺乏之間起碼的利益綁定。
前面說了,西漢分封比西晉強的地方,在于劉邦把功臣和外戚的利益與皇權綁定了。
功臣和外戚只有效忠于皇帝,才能維持家族榮耀。一旦帝位易主,藩王登基,重用自己的一班心腹,大家都可能要靠邊站。(實際上從文帝繼承大統開始,舊有的功臣集團就漸漸退出了西漢的政治舞台)
皇帝有周勃、陳平、灌嬰、周亞夫這些強人的輔佐,饒是不可一世的呂氏,兵強馬壯的關東藩王,最終都被強大的中央給碾碎。
如果,我是說如果。
如果朱標不死,靠著朱元璋給他留下的太子黨輔佐,朱棣根本不可能造反。
即便造反,也會被中央碾碎。
但朱標的死,打亂了朱元璋的部署。
為了扶持朱允炆上位,朱元璋不得不對太子黨痛下殺手。順帶手,還把晉王朱濟熺的老丈人傅友德,周王朱橚的老丈人馮勝給一并弄死。
而朱元璋濫殺功臣,讓不諳世事的朱允炆繼位的結果,就是中央的政治軍事失衡,藩王對中央離心離德。非功臣家族出身,靠科舉上位的職業官僚對皇帝也離心離德。
在藩王和一班職業官僚看來,無論是奉建文帝為正朔,還是改尊永樂帝。大家都是效忠朱明皇室。
他們利益、志向取向,是多元的。不像功臣集團,是與皇帝高度綁定的。
朱允炆在在位時,缺乏強人輔佐,就連可用的次階儲備人才也極度匱乏。
他自然也就無法遏制朱棣的謀反了。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了。朱棣造反成功,一大半的「貢獻」都來自朱允炆。
他但凡聽一點齊泰建議,快刀斬亂麻。都不至于淪落到兵敗失蹤的下場。
所以我們也不能因為朱允炆的失誤,就把朱元璋恢復分封制的舉動,給一棒子打死。
畢竟一個政策推出之初,肯定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當時實際情況的。
咱們現在看歷史,一眼爭百年的同時,也要理解當事人的選擇。
作為當事人,是很難感知到錯誤,尤其是感知到幾十年之后才可能出現的錯誤。
出現了錯誤,后世子孫在根據新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正,進行一定的改革就好了。
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永遠的真理,只有不斷的革新,社會才能進步。所以我們沒必要追根溯源,揪著辮子不放,老是把靖難之役的責任歸咎于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