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歷史的朱元璋為什麼要封建諸王?他沒有注意到漢初的教訓嗎?
查看全部 50 個回答
回答1
2023/09/22

ADVERTISEMENT

明初,有三大問題一直困擾著朱元璋。

一是外部形勢很不樂觀。

明軍北伐,雖然推翻元朝,收復漢地。但明軍未能將退回漠北的北元殘余徹底殲滅。而未能徹底殲滅北元殘余的結果,就是蒙古人虎踞漠北,復辟之志猶甚。始終對中原虎視眈眈。明朝外部形勢很不樂觀。

二是內部存在統治隱患。

明軍推翻元朝前,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的中原漢地,有兩百多年被北方少數民族統治的歷史。長時間的不統一,導致明朝初年時,南北方漢人在很多方面都有隔閡。這種隔閡,不小于今天的海峽兩岸。

三是都城的選址不理想。

這個不必多解釋。南京位置偏東南,對北方鞭長莫及。朱元璋其實也很早就意識到了都城問題,有過遷都考察。

西安、洛陽、開封,都在他的考察范圍內。

只是遷都一事,牽扯太大。

ADVERTISEMENT

需要朱元璋做通盤考慮后,再下定奪。

因此朱元璋在遷都考察前,便想到了委派兒子鎮守邊關,以分封暫代遷都的辦法。

而這也正是朱元璋在1370年,要重啟分封制的原因。

搞清楚了朱元璋重啟分封的原因,再來看明朝分封的特點。

相比于西漢和西晉,明朝的分封不太一樣。

具體區別表現為兩點。

第一點是西漢和西晉的藩王,都是對內的。

西漢建國之初,六國遺民不認什麼皇帝,就認他們的齊王、楚王、趙王……

誰來做齊王、楚王、趙王……。不重要。

反正老百姓也不認識以前的王。

但是,一定要有人來做這些王。

劉邦搞郡國并行制,在帝國的西部實行郡縣制度,東部實行分封制。初衷,是希望藩王治理關東,穩定內部統治,爭取不再重演秦朝二世而亡的局面。

西晉也一樣。

ADVERTISEMENT

晉之前的秦、漢、魏三朝。

秦朝不搞分封,二世而亡。

西漢實行分封,雖然搞出了七國之亂。但漢室成功擺脫了二世而亡的命運,依靠藩王完成了中央集權,國祚延綿了近兩百年。

曹魏不搞分封,建國僅29年,皇帝就失去了權力。差不多也是三世而亡。

司馬氏和曹氏一樣,都是以士族為基礎,篡權上位。

有秦、魏這些珠玉在前,司馬炎建晉后,自然是吸取了秦、魏教訓,以宗室掌兵,抑制各地不斷膨脹的士族。

因此,西晉的分封也是對內的。

皇帝以封藩,壓制士族勢力,慢慢完成中央集權。

不過相比于西漢,西晉的封藩策略明顯犯了一個致命錯誤。

那就是皇帝過分信任藩王,把藩王都封到京城周圍,寄希望藩王能和中央聯手,制衡士族勢力。

而這會導致士族與皇帝離心離德。

ADVERTISEMENT

一旦當藩王造反,反噬皇權的時候,沒人能站出來制衡藩王,拱衛皇帝。

相比于司馬炎,劉邦當年的手腕明顯要棋高一著。

他把藩王分封到關東,把功臣集團和外戚籠絡在關中。

功臣或外戚反噬皇權,藩王能起兵勤王。

藩王在外地造反,功臣和外戚在中央能協助皇帝平叛。

皇帝始終能平衡各派勢力,保持一個比較穩固的統治基礎。

西漢和西晉的分封都是對內的。

明朝的分封則是對外的。

朱元璋把遼、寧、燕、谷、代、晉、慶、肅王分封在九邊,扼守邊境要塞,直面外患。

這是外屏藩王防線。

把秦、周、魯、齊、楚王分封在二線。刻意與駐守九邊的一線藩王拉開幾百里的距離。

這是內屏藩王防線。

至于南京附近,則不封王。

他此等操作的目地,再明顯不過了,就是想讓藩王在外線鎮守,做為中央的屏障存在。

蒙古人要想入侵,先得過外屏藩王一關。

過了一線屏障,還有二線屏障。中央有充足時間調兵遣將。不至于像宋朝一樣,北方防線形同虛設。只要外敵入侵,就能殺至京城附近。

另外,兩道屏障的設置,對藩王也是一種天然制衡。

一線外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二線內屏藩王在中間頂著。前者的造反很難成功。

二線內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一線外屏藩王負責抄后,配合中央兩面夾擊。后者的造反也很難成功。

中央附近因為沒有藩王,不擔心重演西晉藩王反噬皇權,導致八王之亂的一幕。

也不必擔心像唐朝一樣,邊境藩鎮造反,皇帝拿藩鎮一點辦法沒有。

很多人批判朱元璋,說他小農心態,分封就是為了寵兒子。

這是不對的。

因為朱元璋分封,如果真的是為寵兒子,那他沒必要把兒子們分封到北方邊境,讓兒子們替他戍邊。

把兒子們養在富庶的江南,吃香喝辣的,這不是更寵兒子?

實際上在朱元璋眼里,他的兒子就一個。

就是朱標。

其余兒子,在他眼里,都是為了維護朱標地位而存在的人形工具罷了。

第二點是漢、晉的藩王,都有很大權力。

西漢藩王在自己封國內,政軍財一把抓,說翻臉就能翻臉。

西晉的藩王弱化了一點。在封地內有收稅權和擁兵權,沒有行政權。

但這并不重要,因為政權出自槍桿子。

藩王有錢有槍,還怕沒政權?所以西晉的藩王還是可以說翻臉就翻臉。

相比于西漢和西晉,明朝的分封更像是元朝諸王出鎮制的翻版。

藩王沒有地盤,所謂的地盤就是王府。

藩王也不能擁兵,所謂的擁兵權,就是自己王府的護軍。

朝廷的軍隊,沒有中央命令,藩王調不動一兵一卒。

藩王在沒有地盤,沒有兵權的情況下,實際地位只相當于總兵。

他們與總兵的區別,只在于他們是皇子。

朱元璋的這種操作,明顯就是仿效元朝的宗王出鎮制度,試圖把一部分兵權捏在自己家人手上。避免兵權旁落,陷入唐朝、宋朝那種君弱臣強的局面。

綜上。朱元璋重啟分封制的初衷,是為了鞏固統治。

他一系列的具體操作,把藩王封到外地,刻意得封在一、二線,也是為了鞏固統治。

一切,都是為了鞏固朱家的統治服務。

不過,盡管朱元璋老謀深算,盡可能的想避免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但他還是失策了。

他的失策,具體表現為兩點。

一是他挑選的繼承人朱允炆,以及他給朱允炆選的輔臣黃子澄、方孝孺都太迂腐了。

朱允炆繼位后,啟動削藩。

削藩,這本身沒問題。如果朱允炆采納齊泰的建議,直接派人逮捕朱棣,就沒後來的靖難之役了。

但朱允炆偏偏要采納黃子澄的建議,先削周王等二線內屏藩王。

這麼搞,既打草驚蛇,導致朱棣有所防備。

也導致朱元璋布置的第二道內屏藩王防線出現了漏洞。

齊王和周王被廢黜,魯王又是個娃娃。

當朱棣起兵靖難時,北平與南京之間,缺乏內屏藩王拱衛。燕軍就像進菜園子一般,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第二個失策是朱元璋濫殺功臣,導致外姓功臣集團與皇帝缺乏之間起碼的利益綁定。

前面說了,西漢分封比西晉強的地方,在于劉邦把功臣和外戚的利益與皇權綁定了。

功臣和外戚只有效忠于皇帝,才能維持家族榮耀。一旦帝位易主,藩王登基,重用自己的一班心腹,大家都可能要靠邊站。(實際上從文帝繼承大統開始,舊有的功臣集團就漸漸退出了西漢的政治舞台)

皇帝有周勃、陳平、灌嬰、周亞夫這些強人的輔佐,饒是不可一世的呂氏,兵強馬壯的關東藩王,最終都被強大的中央給碾碎。

如果,我是說如果。

如果朱標不死,靠著朱元璋給他留下的太子黨輔佐,朱棣根本不可能造反。

即便造反,也會被中央碾碎。

但朱標的死,打亂了朱元璋的部署。

為了扶持朱允炆上位,朱元璋不得不對太子黨痛下殺手。順帶手,還把晉王朱濟熺的老丈人傅友德,周王朱橚的老丈人馮勝給一并弄死。

而朱元璋濫殺功臣,讓不諳世事的朱允炆繼位的結果,就是中央的政治軍事失衡,藩王對中央離心離德。非功臣家族出身,靠科舉上位的職業官僚對皇帝也離心離德。

在藩王和一班職業官僚看來,無論是奉建文帝為正朔,還是改尊永樂帝。大家都是效忠朱明皇室。

他們利益、志向取向,是多元的。不像功臣集團,是與皇帝高度綁定的。

朱允炆在在位時,缺乏強人輔佐,就連可用的次階儲備人才也極度匱乏。

他自然也就無法遏制朱棣的謀反了。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了。朱棣造反成功,一大半的「貢獻」都來自朱允炆。

他但凡聽一點齊泰建議,快刀斬亂麻。都不至于淪落到兵敗失蹤的下場。

所以我們也不能因為朱允炆的失誤,就把朱元璋恢復分封制的舉動,給一棒子打死。

畢竟一個政策推出之初,肯定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當時實際情況的。

咱們現在看歷史,一眼爭百年的同時,也要理解當事人的選擇。

作為當事人,是很難感知到錯誤,尤其是感知到幾十年之后才可能出現的錯誤。

出現了錯誤,后世子孫在根據新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正,進行一定的改革就好了。

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永遠的真理,只有不斷的革新,社會才能進步。所以我們沒必要追根溯源,揪著辮子不放,老是把靖難之役的責任歸咎于朱元璋。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09/22
秦朝:我可后悔死了。當初我要是封他兩個幾個藩王,至于那樣嗎?胡亥你個鱉孫兒。漢朝諸呂之亂:直賊娘,這些個地方官員沒一個上線的。要不是有諸侯王,我這大漢怕是要改名了。魏國:中央沒權勢地方沒管轄,被司馬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09/22
封王和封王是一回事麼?漢承秦制,又保留了上古遺風。漢初封王那個叫諸侯國,有治權,財權,兵權,稅收權,鑄幣權。什麼叫上古遺風,就是諸侯國除了定期朝貢,封國和朝堂類似于春秋諸侯國和周天子的關系。朱元璋封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09/22
謝邀,終于邀請我回答一些比較值得回答的問題了。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我們學歷史,不能夠孤立片面的看待一個歷史時期,縱然研究的是斷代史,比如明朝,然而你談明初,就必然離不開元末,你談明末,必然就離不開清初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09/22
首先,我要說,朱元璋是正確的。我們絕不應該認為朱元璋的政治見識不如我們這些鍵盤俠,不如那些教科書編纂者。不單漢明分封諸侯,實際上,從西漢到明清,所有王朝都至少在一段時間之內分封諸王或者重用宗室的,我們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09/22
那漢景帝平了七國之亂為啥還要分封諸侯王?他不是分封制的受害者嗎?他為啥還要分封?你想想這個問題就明白了學秦始皇?不分封,最終所有子女被秦二世聯合趙高殺了個精光,秦二世又被趙高所殺,自己就沒子孫了,多虧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09/22
這叫洗文化造核心。邊塞地區自唐末以來四五百年不曾被中原朝廷控制。文化觀念上已經不同于內地啦。這個時候只派流官去怎麼能控制住?當然是封建加流官雙管齊下,才能穩住和再次建立歸屬感。君不見成祖取交址不行封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09/22
朱元璋知道,但是他沒得選老朱死的時候,北元也沒有被完全消滅,北方的游牧依然有崛起的架勢。很多人以為朱元璋之后蒙古就徹底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09/22
唐朝安史之亂從一個角度是沒能妥善解決「征兵制」向「募兵制」轉換過程中的「兵隨將有」的問題:在唐玄宗改革兵制之前,歷朝歷代邊防軍名以上都是流動的,比如雁門關固定兵額一萬人,但是這一萬人可是在不停輪換。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09/22
對 @經略西北馮國勝 的回答,狗尾續貂,做一下補充。朱元璋分封諸王,使其領軍守邊,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明承元制」,受元朝宗王出鎮制度的影響,但也與朱元璋自身的經歷和所處形勢密切相關。朱元璋起事,本無憑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09/22
第一,我們常說以史為鑒,然而很多時候恰恰是歷史告訴我們這不行,那不好。也就是說老朱看問題和我們看問題是不同的,或者說就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09/22
因為封建制真的有用。秦朝不封建,中央趙高李斯作亂,群公子無拳無勇,駢首就戮。山東大亂,無人能制,只好赦免驪山刑徒,倉促上陣。若不是陳勝吳廣是烏合之眾,當時就會重演牧野之戰周武王大敗商紂刑徒的故事。漢朝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09/22
他當然看到了漢初的教訓。其實明初的諸侯王與漢初的諸侯王完全不一樣。漢初的諸侯王權力極大,往往是集一個諸侯國的行政,財政,軍權于一身。但明初的諸侯王更多是象征意義,并不是直接掌握兵權,每個諸侯國都有中央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09/22
寫在最前面:如果想杠,請看完在說。其次,凡事討論靖難之役的,請轉到其他問題下方,謝謝。恰恰相反,朱元璋正是因為看到了漢初的教訓才決定分封諸王。在朱元璋眼里,真正動搖劉姓漢氏天下的從來不是七王之亂,而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09/22
應該說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主要吸取的是西漢、曹魏和北周滅亡的教訓,這三個朝代都是因為中央政權被權臣把持最終取代而滅亡。這點朱元璋在《皇明祖訓》里面已經表達的很清楚了,新君即位,藩王三年不朝,派個代表過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09/22
我尋思著~朱元璋要是和劉邦一樣分封宗室~給建文帝八個膽子~他也不敢削藩呀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09/22
明朝的分封,更像是朱元璋仿照元朝諸王出鎮制的翻版。藩王沒有地盤,所謂的地盤就是王府。藩王也不能擁兵自重,所謂的擁兵權,就是自己王府的護軍,最多只有三衛兵馬。朱元璋把遼、寧、燕、谷、代、晉、慶、肅王分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09/22
有句話叫不是你不偷雞就不蝕米,只要你鍋里面有米,黃鼠狼,耗子,雞,整天就惦記著可以說歷史上就算不是分封制,王朝依然會滅亡唐玄宗時期 地方諸侯王沒有什麼實力了 結果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而衰宋朝絕沒有什麼諸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09/22
漢初什麼教訓對一個王朝來說,藩王也是皇室血脈,撒播到全國各地,根深葉茂,即使有藩王叛亂,也是劉家的家務事,劉家血脈照樣蓬勃發展,君不見劉姓成了中國十大姓之一嗎?退一步說,即使漢景帝被推翻了,當皇帝的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09/22
藩王坐大,禍亂天下的例子,有兩個: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這兩個,到千多年后了還敢開歷史倒車?他是怎麼想的?強藩坐大,威脅皇權,是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則是宗室暗弱,異性篡權,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09/22
第一。朱棣靖難稱帝了,天下還姓朱。兒子把孫子頂下去了,總比外人上位強。第二。寧王、燕王、晉王、秦王的能力還是有的,足夠防御蒙古人,并且自己兒子信得過。第三。朱元璋起點太低,家族沒什麼勢力,需要迅速提升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