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說,朱元璋是正確的。我們絕不應該認為朱元璋的政治見識不如我們這些鍵盤俠,不如那些教科書編纂者。
不單漢明分封諸侯,實際上,從西漢到明清,所有王朝都至少在一段時間之內分封諸王或者重用宗室的,我們的教科書站在大一統的立場上反對分封有它的現實原因,但這模糊了帝王這樣做的背景。
親人不可信,難道外人就可信?
秦建國后,博士淳于越對秦始皇說,如果不分封,中央出了晉六卿、齊田氏這樣的亂臣賊子,怎麼辦?李斯蠱惑皇帝,不是忠臣。秦始皇不聽。
結果秦始皇死后,李斯趙高矯詔殺扶蘇,又滅了秦始皇十七個兒子、十個女兒,後來胡亥也被殺。不分封的結果就是家族滅絕。
所以,劉邦才分封諸侯,保衛王室。要知道,在吳楚齊諸王強大的背景下,呂氏也是三害趙王,劉邦死了三個兒子。
如果劉邦不分封,呂后把除漢惠帝之外的劉氏子孫殺光,誰攔得住?
呂后死后,呂氏要是想學一下王莽,誰攔得住?要知道,史記對他們的定性就是「諸呂欲為亂」想篡位呀。
結果齊王在楚王支持下發兵中央,呂氏只能把一部分兵權交給功臣集團的灌嬰,讓他抵擋,結果灌嬰聯合齊王反呂,呂氏進退失據,呂氏兩領袖之一的呂祿憂懼,把北軍兵權交給周勃等人「呂祿......解印典客,而以兵權授太尉」,想退休。
結果功臣集團掌握北軍之后,聯合掌管另一部分兵權的劉章滅亡呂氏。
要知道沒有齊王發兵就沒有灌嬰掌握東征兵權,灌嬰不與齊王聯合,就沒有呂祿憂懼之下,放棄兵權。
如果劉邦不分封,那麼「諸呂欲為亂」要篡位的話就太輕松了。劉氏就可能馬上滅絕。
而且如果只靠功臣就能滅呂,那麼周勃陳平想學一下李斯趙高,誰攔得下?那劉氏子孫還得死光。
轉回朱元璋,如果不分封,那麼北方兵權就掌握在外姓手里,他不放心,所以才又分封諸王。有人會說諸王會造反啊。那外姓有了兵權就不造反嗎?
在這里,我們還要從中國歷史整體分析。從秦到五代是第一段,這一段的中國,地方豪強、世家門閥、軍事貴族、藩鎮軍閥此起彼伏,如果不分封諸侯、不重用宗室,那麼權力就會外流。
所以從漢開始,西漢初分封,等到削藩之后就是王莽篡位。東漢宗室的力量也不小,直到漢末,也有劉虞坐鎮幽州、劉焉在益州、劉表在荊州、劉岱在兗州、劉鷂在揚州、甚至還有劉備在徐州。當時除了司隸區,總共12州。
從三國到南北朝,幾十個政權只有曹魏是明確排斥宗室的。
但正如曹植給曹叡的信中所言,親人不可信,難道外人就可信?結果不言而喻。就算是曹魏,曹叡病重,他第一時間想到的輔政大臣人選也是宗室,先想用燕王曹宇,後來用了「算是」宗室的曹爽。
到了隋唐,隋朝文帝鎮守太原、江南、四川的都是自己兒子,隋煬帝派出鎮守洛陽、長安的是孫子。李世民也把幾十個弟弟兒子派到地方當都督,結果給的權力太小,被武則天殺光。
到了宋代,地方豪強、世家門閥、軍事貴族、藩鎮軍閥,終于在漢人的政治背景里消失了,所以宋明在大多數時間是不分封的,但在朝代初期,那趙匡胤也是重用弟弟、朱元璋也是重用兒子。
這里有兩個問題,第一諸侯造反怎麼辦?
還是那句話,親人不可信,難道外人就可信?權力大了,誰都會造反,貴族會、門閥會、外戚會、權臣也會,兩害相權,還是分封。
第二,難道皇帝分封真不考慮諸王造反的問題?
當然考慮,首先,開國皇帝不會分封出一個實力足以挑戰中央的諸侯王,中央針對任何一個諸侯都是壓倒性的。
但是幾個最強大的諸侯足以挑戰中央,這就是為了防止中央被外姓占據。
呂后能三害趙王、嚇得齊王劉肥膽顫,但齊楚聯手,呂氏馬上進退失據。
賈南風殺楚王、殺太子,但梁趙齊王聯手,賈氏滅族。
建文帝能滅齊湘周代諸王,但燕王加寧王,中央顛覆。
當年朱元璋和建文帝的對話,歷歷在目,建文說如果諸侯不法就制裁他們,朱元璋大表贊同。其實建文帝就沒明白朱元璋的意思,諸王里誰不老實你就收拾誰,別針對全體諸侯。建文帝聽明白了嗎?真按自己說的做了嗎?沒有。
如果他不是一上台就磨刀霍霍,把好幾個王廢為庶人,使得諸王人人自危,朱棣真的敢孤注一擲造反嗎?給他榮華富貴移藩內地,他一定會反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