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終于邀請我回答一些比較值得回答的問題了。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我們學歷史,不能夠孤立片面的看待一個歷史時期,縱然研究的是斷代史,比如明朝,然而你談明初,就必然離不開元末,你談明末,必然就離不開清初,歷史事件是連貫的而非孤立的。
所以題主的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最直接的原因就四個字「明承元制」。因此在了解明代分封制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元代的分封制是什麼,又為什麼而形成。
元代的分封制實際上是對蒙古帝國時期草原兀魯思分封制度的一種繼承,所謂兀魯思是「民眾」之意,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后,按照蒙古貴族傳統的家產分配制度,將人口及東西兩翼的領地分別劃分給兒子兄弟們,由此形成了蒙古東西道諸王。
在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后,由于長期面臨著西北宗王造反,西南蠻夷叛亂以及江淮漢民叛亂,于是將諸子分封為宗王出鎮地方,這便是元代的宗王出鎮制度。
而元代宗王出鎮地方基本是只能執掌兵權,軍隊由朝廷撥給,當然宗王也擁有自己的直屬軍隊,但是朝廷對于宗王軍隊的配置,增減,調遣都是有決定權的。此外地方民政財賦皆由行省長官掌管,同時行省官員還負有監督宗王之責。
朱元璋作為一個元朝統治下長大的人,自然是受元朝影響很深的,最為直接的一點就是明朝在制度上對元朝多有繼承發展。雖然說大明口號喊的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但是效法繼承現成的制度,明顯比開創一個不為人所了解的新制度省時省力,也更容易讓人理解的多。
朱元璋大封藩王,正是學習元代的宗王出鎮制度,以藩王鎮戍地方,能夠加快鞏固大明在地方上的統治,所以朱元璋分封的藩王基本都是邊境地區,如果以大將出鎮,肯定是不如親生兒子來的放心。
同時題主還提到了漢朝分封制的經驗教訓,朱元璋自然是熟讀《漢書》的,那麼我們可以看看朱元璋對于漢代七國之亂的看法。
丙戌,上御文樓,太子侍側,因問近與儒臣講說經史何事。對曰:「昨講《漢書》七國叛漢事。」遂問:「此曲直孰在?」對曰:「曲在七國。」上曰:「此講官一偏之說。宜言景帝為太子時,常投博局殺吳王世子,以激其怨,及為帝,又聽晁錯之說,輕意黜削諸侯土地,七國之變,實由于此。若為諸子講此,則當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撫百姓,為國家藩輔,以無撓天下公法。如此,則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親親之恩;為諸子者,知夾輔王室,以盡君臣之義。」
很明顯朱元璋對于漢朝在七國叛亂之前的所作所為是不認可的,認為是朝廷激起七國之亂,而非是七國有故意謀反之心,并同時講了兄弟親族和睦的重要性,可見朱元璋本人是一個十分重視親情的人,故此對于未來的某些可能產生的激變有著理想化的估計,因而刻意忽視了一些潛在的隱患和矛盾。
那麼是否朱元璋對于分封藩王的隱患就毫無提防呢?也不是的,前文已說明代分封制是繼承于元代分封制,再加上朱元璋本人也熟讀史書,為了杜絕漢晉分封之禍,朱元璋也采取了類似于元代制衡宗王的措施,所謂「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同樣是僅僅給藩王軍事上的權力,在民政和財賦上不允許他們有太大權力,但即便如此,藩王還是位尊權重,在朱元璋死后立刻就爆發了「靖難之役」,最終也沒能實現朱元璋以藩屏邊境,輔衛王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