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經略西北馮國勝 的回答,狗尾續貂,做一下補充。
朱元璋分封諸王,使其領軍守邊,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明承元制」,受元朝宗王出鎮制度的影響,但也與朱元璋自身的經歷和所處形勢密切相關。
朱元璋起事,本無憑借,自壬辰年三月從軍起到甲午年七月攻克滁州,朱元璋以其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從郭子興麾下的一介小卒逐步崛起為濠州紅軍中的方面大將;乙未年六月渡江后,成為全軍統帥,但仍遵奉韓宋旗號,以此經略江南,剪滅群雄;辛丑年攜大敗陳友諒之勢,得封吳國公;甲辰年親征擊降陳理,平定湖廣,成為南方霸主,正式稱王建國;丁未年徹底消滅張士誠,隨即派兵北伐中原,驅逐胡元,統一中國,最終開國稱帝。
在這一過程中,朱元璋與明朝開國諸將領,也經歷了先同為濠州紅軍部將,再到韓宋行省同僚,稱王建國后最終確立臣屬地位的一系列變化。
朱元璋稱帝后,坐擁恢復中華,不階尺土而得天下的高度合法性,君權極度強盛,但又與開國諸將之間有著出身相類,共同創業,并缺乏原初的主從君臣關系的經歷,使其面臨著一個位高權重的開國勛貴集團。
如此,朱元璋要壓制開國勛貴集團,任用諸子統兵,以壓制勛貴集團,掌握軍權,也就成了一種必然選擇,而究其源,則這一措施在朱元璋建國前已見萌芽。
朱元璋創業時期,諸子幼弱(長子朱標生于1355年9月),自然無所作為。而當時朱元璋所重用的兩名子侄輩親屬,即為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
其中朱文正年稍長,故較早隨朱元璋征戰,「自渡江以來,克太平,破陳也先,營取建康,多有戰功。堅守江西,陳氏強兵不能克,皆其智勇也。」丙申年十月,應天紅軍進攻常州時,朱文正已升為同僉,地位與徐達、湯和、邵榮、廖永安等人同列。
辛丑年三月,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命樞密院同僉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雖然此時大都督府的「節制中外諸軍事」不過徒擁虛名,除朱文正外的其他樞密院高官邵榮、徐達、湯和、常遇春等都轉入中書省,受到朱元璋的直接節制,但仍可以看出朱元璋竭力加強朱氏對軍隊控制的用心。
而外甥李文忠(原名保保),甲午年隨父來滁州時,年僅十四歲,朱元璋「見之甚喜,因養為己子,俾姓朱氏,更名文忠。」初以舍人領軍,戊戌年二月,即升為帳前總制親軍左副都指揮,成為與鄧俞、胡大海并列的方面大將;壬寅年討伐苗軍叛亂,收復金華后,任浙東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總制衢處廣信嚴諸全軍馬」,成為當時應天方面僅有的兩個行省首腦之一。明朝建國后,李文忠以其戰功亞中山、匹開平,為開國勛貴武將中的第三號人物。
洪武十二年胡惟庸案前夕,李文忠回京,受命提調大都督府事,「都府一應遷選、調遣,務從爾議,然后一同來奏。」進一步顯示了朱元璋以親屬控制軍權的策略。
除此之外,朱元璋同時還收羅義子以為羽翼,劉辰記載:「太祖于國初以所克城池專用義子作心腹,與將官同守。如得鎮江用周舍,得宣州用道舍,得徽州用王駙馬,得嚴州用保兒,得婺州用馬兒,得處州用柴舍、真童,得衢州用金剛奴、也先,得廣信用周舍。」其中尤以沐英、何文輝、徐司馬三人功名最盛。
朱元璋既然在創業時期就有重用子侄一輩以加強權力的措施,建國后,對身為其親生骨肉的諸子,自然更加重視。洪武三年四月,在大封功臣之前,便分封十子為王,「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而隨著諸王長大成人,由其接替原先朱元璋養子、義子的職責:控制軍權,壓制武將,也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回答資料來源:
論明初大都督府之創設--兼論朱元璋以諸子節制北部軍事思想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