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面:
如果想杠,請看完在說。其次,凡事討論靖難之役的,請轉到其他問題下方,謝謝。
恰恰相反,朱元璋正是因為看到了漢初的教訓才決定分封諸王。在朱元璋眼里,真正動搖劉姓漢氏天下的從來不是七王之亂,而是呂氏弄權。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的七王之亂成功了,做皇帝的是誰,再假設如果當初呂氏取而代之,那麼劉氏是什麼下場?
看待一個歷史時期,不可以片面看待,既然討論明朝初期的歷史,就要考慮元末的背景。
在當時的情況下,明太祖朱元璋雖然統一了中原,收復了燕云十六郡,但當時的元朝殘余依舊困擾北方邊境,對于明帝國的半壁江山形成了極大地威脅,而由于朱元璋定都南京,遠離北方,所以必然會導致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那就是明帝國的政治中心必然會與軍事中心有巨大的分裂感。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不得不承認:他必須將北部邊防的重任交給其他能夠承擔起對抗蒙古侵擾的手下,而他才能安穩的治理整個明帝國的運行。因此,明帝國的北方必然會出現多個擁有極高獨立性的軍事藩鎮,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面臨的選擇就很簡單了,是那些跟隨自己打天下在軍隊中威望甚高的猛將,還是和自己骨肉相連的子孫,這個選擇對于朱元璋來說很難理解嗎?
駐守北方的軍隊必然是明帝國最精銳的部隊,而這支部隊的將領也必然決定明帝國的安危,要是將來異姓將領來個龍袍加身,不說整個中原,半壁江山可能就不是老朱家的。因此,朱元璋也就只能將自己信任的兒子們分封在各地,讓他們掌握兵權,拱衛朝廷。
而那些朱元璋分封的藩王,他們手中的權力并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大,比如湘王,楚王,齊王等,對于諸王的護衛,朱元璋也明確規定:「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
」對于明帝國中央來說,不到兩萬人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動搖朝廷。而且,明朝與漢朝分封最大的區別是明朝有實力的藩王都分封在邊境,寧王更是把藩地封在了塞外,因此,明朝的藩王更多的是自家人守自家門。即使是負責北方邊境的遼王,晉王,燕王他們手下的部隊各自也在十萬左右,根本不會形成很大的威脅。
再者,明朝的藩王只是掌兵不治民,也因此當初朱允炆派北平布政使張昺指揮僉事謝貴、張信去捉拿朱棣,如果不是張信告密,朱棣早就被送到南京了。甚至後來的靖難之役,無論是耿炳文,亦或平安,盛庸,鐵鉉都證明了只要朝廷選擇了正確的將領,那些藩王是不可能有機會對抗中央的。如果當初不曾換將李景隆,朱棣的靖難之役到底怎麼收場,恐怕在一開始就可以預見了。
10.22更新。
這個回答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轉移到靖難之役上了,問題主要問的事朱元璋為什麼要封建諸王,而靖難之役的結果是什麼?老朱家依舊坐上了皇位,太廟里供的還是太祖朱重八,這對于朱元璋就夠了。所謂的靖難之役在朱姓宗親看來不過是大宗從朱標一系轉到了朱棣一系,這個結果朱元璋能說什麼?除了罵幾句朱允炆聽信齊泰,黃子澄窩里斗,朱棣欺負自己大侄子之外,難不成指望他真的逼朱棣把皇位交回朱允炆手上?既然朱允炆自己真的不適合當皇帝,而朱棣也證明了自己的本事,對于朱元璋來說,有一個合格甚至是優秀的帝國繼承者,不是好事嗎?
10.23三更
評論里有人根本就不看我的回答,直接出來杠,那我現在再把回答簡述一遍:
首先,北元的危害,導致定都南京的朱元璋必須把兵權交出去,起碼北疆統兵的將領是可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
因此,朱元璋就要為北疆的軍隊選擇自己可以依賴的統領,其一,是跟隨他打天下的猛將,其二,是他的子孫。
其中,朱元璋面臨的問題是,分封藩王,可能會藩王作亂;交權給部將,可能會出現曹操,董卓,司馬懿之類的權臣。
藩王作亂,大不了換個皇帝,孫子坐不了,兒子做,天下終究是他老朱家的。
權臣造反,他老朱家還有活路嗎?
請問:朱元璋該怎麼選?